历时一周完成了乡土中国的阅读,薄薄一本书,没有文字数量的压力,却载荷满满,还未达到充分理解的程度,先进行第一步的抄录。
写作时间是1945年左右,取材为作者于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
乡土本色——学而时习之,“学”适合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悦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国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从心。
文字下乡——文字的发生是在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收到空间和时间的阻隔的情境里。/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
再论文字下乡——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额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反复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
差序格局——差序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吧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中国传统中的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起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在西方“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团体格局”社会中的道德体系离不开宗教观念。宗教的虔诚和信赖不单是他们道德观念的来源,而且是支持行为规范的力量,是团体的象征。在象征这团体的神的观念下,有着两个重要的派生观念:一是每个个人在神前的平等,一是神对每个个人的公道。
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孝、悌、忠、信、仁
家族——赋有生育之外其他的功能
男女有别——旧时与现今差别越来越大
礼治秩序——克己复礼
无讼——教化,与执行现行法律的差异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无为政治——
社会冲突产生横暴权力,社会合作产生同意权力,乡土社会两者都无
长老统治——发生于社会接替的过程,教化权力
血缘和地缘——现代社会逐渐稀薄
名实的分离——因长老权力的乡土社会,以注释来应对社会变迁。
从欲望到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