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思维”是指太看重“沉没成本”,不懂得及时止损;用时间换钱,而不是用钱换时间。
然而比“穷人思维”更值得我们注意和警惕的,是局限了你视野的“穷人认知”。
01.认知和思维,受环境和圈子影响很大
下面是17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目:
据近期一项对在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 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等。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有人曾质疑这个题目对贫困乡村的考生不公平, 这些个关键词,他们很可能一个都不认识。如何去写?
有人却不赞同,他们认为就算没有亲身体验过,电视里总讲过吧?实在不行,订一份《人民日报》,也总能知道些大概吧?
但事实上,中国依然存在生活在没有电视和其他娱乐的家庭的孩子,一天除了读书做题,课余时间可能还需要去打工、帮忙种地等。
他会具备“订一份《人民日报》,了解国家大事”的意识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贫困学生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却在看似公平的高考中,因为有些信息获取不到,教学资源的不均衡,导致他们中很多勤奋又努力的孩子可能输在起跑线上。
而跟他们类似的孩子中,那些输在起跑线上的呢?
其他实在不忍再想,但有个现实我们的认知和思维,很大程度上,是由所处的环境和圈子决定的。
02.长期待在一个圈子,认知会固化
经常去知乎的朋友,相信大家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提问:
我是90年的,工作四五年了,现在感觉很迷茫,拿着最低的薪水,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怎么办?求大神指点。
每当看到这样的提问,小编内心总是五味杂陈。
小编有几个朋友,92、93年的孩子,刚毕业没多久,都当上主管,能带项目。所以毕业几年后,很多上学时差距不是那么明显的同学,彼此的差距开始不断拉大。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距呢?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一个环境里面待久了,你的认知会被环境同化。
很多公司里,存在很多几年下来还只是个基层员工,薪水三年一涨,每天8小时,下班之后无事可做。
如果你日复一日重复着这样的生活,就很容易建立起这样的潜意识:这一切都是合理的,正常情况就应该是这样。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没有进一步提升,只不过是因为自己给自己画下的圈子罢了。
在同一个环境和圈子里久了,你的认知就会被固化,出现“认知盲区”。这是一个很可怕的事情。
03.“穷人思维”本质是缺乏认知
麻省理工的教授班纳吉和迪弗洛在他们的《贫穷的本质》中指出:穷人之所以穷,主要是因为得不到有效的信息和认知。他们缺乏利用资源的能力。
一方面,穷人并非不去努力,而是他们不知道改怎样去努力。
有很多生活在底层的人,他们每周的工作时间或许比你我都多,但他们所为之付出的努力,仅仅停留在“用劳动力换取收入”的层次。
而在这个工作的工程中他们很难实现积累和增值。
另一方面,穷人缺乏对金钱的利用意识。
即使攒到了钱,或者直接给他们一笔钱,许多人也不知道该怎么用。他们往往要么用于消费、娱乐,要么就是积攒着给下一代,完全无法发挥出金钱的价值。
穷人没有在这个过程中看到其他的可能性,他们并不清晰这世界上还有怎样的生活。
所以说,穷人最根本的枷锁,不是缺乏资金,而是缺乏认知。
因为缺乏认知,他们没有看到远景,不知道如何获取长期的利益,甚至不知道获取长期利益有什么用。
04.我们稀缺的不是信息,而是有效信息
在我们的生活中,“认知盲区”的实例其实非常常见。
比如,许多人总觉得自己时间不够用,事情太多,怎么做都做不完。
但是,为什么一定要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
那些高效利用时间的人,其实并不是做事有多快,而是他们懂得去思考:哪些是真正重要、真正有价值的,怎么做才能最大化收益?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被目标和时间驱使,不断地完成手头上一项项任务。很多人以为这是高效的表现,但实际上,我们是在赶工。
我们沉浸在又勾掉一个任务的快感中,沉浸在路径依赖的模式里,视野就完全被眼前的工作占据,而忽略了抬起头来,真正思考一下整体的方向。
大多数时候,其实困扰我们的,都是“放不下”。
不去考量事情的优先级和价值性。总是沉浸在即时正反馈的激励之中。而真正重要的,真正有长远价值的,反而一拖再拖。
我们现在处于一个“信息焦虑”的时代,而造成焦虑感,主要还是因为每天都会想着“我还有这么多东西没看”。
但其实,我们稀缺的,是信息吗?不是的,是“有效的信息”。
其实你买的你买的书、下载的材料,乃至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事情。这些东西每一个都不一定对你有帮助。
而你真正要关注的是:我需要的信息是什么?我有哪些资源,能帮我获取这些信息?
所以,把“信息”变成“资源”,是一种需要刻意培养的思维习惯。
不要想着把买的书都看完,这样没有价值。把它们当成资源,只在需要的时候,去看需要的内容就好。
所以,一定要建立“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思维,这是一切的核心。只有弄明白自己需要什么,你才能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