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非正经非专业人士痞子沙来了。这里我仅从非专业角度为大家分享关于诗的一点心得,只为博大家一乐,愿大家能更深切地感受到古诗词(文)的无穷魅力。
古诗文的思想——理
说起古诗词(文),有的不仅是儿女情长,也有很多哲理的闪光。只是需要更高的思想素养才能发掘其中妙处,就好比欣赏一幅画,只有一维视线的人看到的只是一条线,二维视野的人可以看到的是图形,三维世界的人才可以触摸、发掘到深处的内涵,四维层面人会看到什么就不得而知了……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发掘古诗词(文)的思想:理。
我们选取苏轼的《水调歌头》来一窥其妙。
在词的上阙,也就是前半部分,苏轼通过“明月几时有”的千年一问,把我们引入了一个经他的思想创造出来的意境(小世界)。
借着天上和人间的去来,让我们重新感受到人间的真实与可贵。
然而,真正让这首词名垂千古的还在其后,其中所蕴含的深意和玄奇,已经接近出神入化的程度。
没错,正是那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为什么单独说这一句呢?因为这句特别有深意。
这里插个小问题:请问初一和十五,什么时候月亮更圆?
答案是:
什么时候的月亮都一样圆,只是在我们眼中的月相不同。
接下来还是回到词中,这句词里面其实就体现出了人生的局限性和人思维的理性。
从视觉的角度看,十五的月亮会圆一些,初一的月亮根本看不到。但是只要稍微推理一下,就可以明白,月亮一直都在,月亮,一直都那么圆。“月有阴晴圆缺”,说的正是完整态的月亮,只有看过月亮的阴晴圆缺四态,才算真正见过月亮的全貌。
就好像了解一个人,只看到他表现出来的一面是不够的,只有和他的内在品格结合起来,才算“相对”了解一个人。
人生也是这样。有时看起来顺风顺水的人生,其实未必是不完整的人生。月亮因为有了缺憾才有了深层次的圆满。人生正是有了“悲欢离合”的遗憾,才构成了完整的生命体验。
“此事古难全”,其实正是在时间维度告诉我们,从古到今人生都是这样,何必纠结于一时一刻一瞬间?
正是因为蕴含有如此深刻的哲理,苏轼的这首词才能流传千古,实现“降维打击”,印入人们的心里面。
当然在古诗词(文)当中,诗句富含哲理的,并非只有苏轼一人。
大家耳熟能详的还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只要和生活一结合,人们就可以感受到其中的辩证哲理。我们身处逆境时,如果轻言放弃,也就失去了扭转未来可能的机会;只有那些能够坚持到底的人,只有那些坚持梦想的人,只有那些苦苦追寻的人,才能够在人生的路上迎来柳暗花明。
不知大家是否发现——当你尝试用理性的眼光,寻找一句诗中的思想时,就会发现不同的滋味。
我们再来看这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本句出自杜甫的《望岳》,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诗中以饱满的热情,形象地描绘了这座名山雄伟壮观的气势,更抒发了作者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理其实是融合在诗中,融合在自然之中,融合在生活中的。
要想深入解读古人的思想,就要不断发现他们作品中所蕴含的理。
我们带着这种理性的眼光欣赏苏轼的另一首词。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宋·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这首词中的理和我们平常所说的理,有所不同。
《长歌行》中: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可以感受到,这是在劝勉少年要珍惜时光。
苏轼恰恰反其道而行。他说,谁道人生无再少?
当然,这里的少,并不是少年,而是一颗少年的心。
少年的心,是怎样的呢?
那就是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因此苏轼在后面借门前向西流的溪水告诉大家:
只要有决心,只要有一颗奋发向上的心,你看那流水都能改变它的方向,所以我们人生的命运应该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不是随波逐流。
而这首词也因为富含深刻独特的人生哲理而具有了文学生命力。
理和理之间有相通之处,当然也有高下之别。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 轼)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喜欢这两句诗的原因很简单:苏轼和王安石都看出了人思维的局限性。如果人们仅仅从自身的角度出发看人生,就可能会迷惑不前。
所以人们只要换一个角度,登上一定的高度,就可以看到一个“新的世界”。
我曾经玩过一个现金流游戏。这个游戏的妙处就是可以通过类似沙盘的活动,拓展人们的思维。
游戏中有两个圈子。第一个圈子是小圈,小圈的目标就是尽可能多地积累现金财富。因为只有积累了足够数目的财富,才能进入大圈。
第二个圈子是大圈,进入大圈后的游戏规则和小圈完全不同,大圈的目标是实现梦想,要尽可能把现金转化为资产。如果在大圈里还保持着小圈的思维,就会损失惨重。
因为小圈是以积累财富和现金流为目标,而大圈是要尽快把财富和现金流转换为人生的资产;因为一旦遇上破产、危机、法院、离婚、股市事件……大量的现金就会化为乌有,而资产却随时可以变现或持续产生现金流。
所以,人们只要能迅速积累足够的人生资产(能力、信誉、品牌、声望等),即使暂时看上去一无所有,终究能一步一步接近梦想。
我们再从游戏再回到诗词中,你会发现:感悟诗词中的理,也是一个打破固有思维的过程,就是在拓展人们的思维,就是让人们能够从新角度或一定高度审视自己的人生。
此外,大家还可以重新去体悟一些古代经典寓言故事,例如,把盲人摸象的“象”和认识世界联系起来,把猴子捞月中的小猴子、大猴子、老猴子与生活中不同阶段的人联系起来……这样不仅可以领悟结合到自己的思维中、生活中,同时也把死理变成了活理。
感受了古诗词(文)理的第一个层次,我们来到了古诗词(文)中理的第二个层次。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诗句出自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蜡泪才能滴干。含义隽永,耐人寻味。更重要的是,我们对人生、生命有了某种思考,因此,理的第二层就是对生命启迪。
现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经常用来赞美老师,因为老师有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当老师的大都希望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竭尽所能的传授给他们。而且为了学生的成长,为了看似和自己毫不相关的生命,宁愿付出自己的精力和时间,无怨无悔。只要相遇,生命和生命之间就有了影响。只要相遇,彼此就有了牵绊。这也是从诗中延伸到生命中的理。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这也是情理相融的经典诗句。为什么这么说呢?
据说这首诗的作者深深爱着他的家人,当他的家人离开这个世界之后,他依然深深怀念着。于是就写下了这两句诗,即使他看到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人和事物,都无法让他动心了。
曾经沧海难为水——看到过很多很多的河水,直到见识过了沧海,从此以后,再看普通的水,就已经没有感觉了。
除却巫山不是云——巫山的云变化绮丽,所以见识过巫山的云之后,平平常常的云,再也无法激发起他心中的热情。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生活,都有自己的风景,每一个人都在用自己的点点滴滴去构筑着人生的画卷。只有见过更广阔的世界,才知道拥有的可贵,这也是人们为什么要不断突破自己思维的一个因素。
古诗词(文),如果仅仅满足于理解诗文之意,只是处于第一个阶段。真正进入第二阶段,还需要把古诗词(文)和生活充分结合起来。
古人最崇尚的是自然,因此诗中常常情景交融,情景中往往融入无形的道理。这个道理恰恰是需要用心感悟的。
其中之一理便是天人合一。
我们可以分析一首。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存疑)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首诗在我看来,已经有了返璞归真的感觉。
首先从意境上来说,松,山,云。松代表着古代的高人,山象征仁者,云寓意着隐世。这三个意象,组成一幅若隐若现的画面,堪称诗画合一。
然后我们再从方法上说,实景、虚景交相呼应。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对话是一处实景。
然后童子的回答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是一处虚景。
虚实结合,显示出隐士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特点。放在今天,这简直是人们心目中的世外桃源。
那其中包含什么样的理呢?
我们人是来自于自然的,最终要归于自然。
这正是古人用尽一生追求的理想——与自然合而为一。
再对照今天,人们每天的生活,恰恰有很多地方违背了自然之道。至于对环境和对大自然的破坏,更是无以复加。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当代人们的思想境界是后退的。如果人不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就不会真正的拥有幸福。
事实上,很多艺术作品所追求的美感,灵感往往就来源于和谐、自然。
“言师采药去”,这里的药也有善解之人解出了三个层次:治病草药、治人心药、治世之方药。如此一来,诗中之理更上一层楼。
第三境界,也就是追寻理的最高境界,那就是道,是一种超越世间万物的思想。
这里我们分享一段禅宗公案里的两首诗。
其一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
其二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两首诗是对世间万事万物的一种思考、顿悟。
第一首,强调的是人生,就是修炼,需要通过不断修炼提升自己,最终才能达到超凡入圣的境界。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应该是比较贴切的状态,因为我们,身处红尘之中,难免有太多的杂念,所以常常无法静下心去追寻人生的真相。
第二首,可联想到佛家箴言,诸法无常,诸相无相。这是一种玄之又玄的境界。不过我要说的是,不管有相无相,我们都应该有所追求,只要有了追求,有了方向,就可能让人生变得更加精彩,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结束语】
人生的过程就是不断体验,不断寻找的过程;去寻找,相信你一定就找得到。
古诗词(文)的学习和欣赏也是这样。
当你真正找到古诗词(文)中蕴含的美好时,你一定会有发自内心的喜悦。这种喜悦胜过生活中无数物化的感受,因为理可以超越时间,超越空间。
到那时,我们就能够领会另一种境界,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又或者体会到,古人那种——朝闻道,夕死可矣——精神上的极大满足。
让我们用一句诗结束今天的分享——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古诗词(文)的学习,没有终点。愿大家在追寻美的道路上能走得更远。
(淋雨·穿林帮——不正经的痞子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