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书房喝茶,一个朋友,突然发来一大段文字。
核心意思就一个:认命了。
他说他这几年,卷得筋疲力尽。
风口一个没落下,从社区团购到跨境电商,从短视频带货到现在的AI课程,每次都第一个冲进去,学得比谁都快,熬得比谁都狠。
结果呢?
每次都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要么是刚摸到门道,平台规则变了;要么是刚投进去钱,赛道直接熄火了。
他问我,是不是命不好?是不是八字不行?是不是祖坟的风水有问题?
他说他最近找了个“大师”算了一下,大师说他命里缺金,名字里得带个“鑫”,最好再戴个大金链子,才能转运。
他问我靠不靠谱。
我看完,没回他。
继续冲我那壶老白茶。
茶汤入口,绵润、顺滑,带着一股时间的沉香。
我看着窗外院子里那棵石榴树,去年秋天结的果子又大又红,压得枝头都弯了。
而前年,同样是这棵树,同样是我在浇水施肥,却几乎没怎么结果。
为什么?
因为前年夏天,雨水特别多,光照又少。
树还是那棵树,我也还是那个我,但天时变了。
我喝完一泡茶,才给他回了四个字:别向外求。
他又发来一串问号。
我告诉他,别去纠结那些玄之又玄的东西。命这个东西,没那么神秘,它就是一个结果。
一个由三个核心变量,相互作用后,呈现出来的结果。
你之所以觉得处处碰壁,就是因为你把这三个变量搞混了,用错了力。
甚至,你可能都不知道这三个变量的存在。
你只是凭着一股蛮力,在黑暗的房间里横冲直撞,撞得鼻青脸肿,然后瘫在地上,说这都是命。
这不是命,这是蠢。
第一个变量,叫“初始参数”。
这个东西,不归你管。
它就像你打牌,发到手里的第一把牌。
你的出身、家庭、父母的认知水平、你所处的时代、你的智商、你的长相……这些都属于初始参数。
有人生在罗马,有人生为牛马。
这公平吗?
从个体的角度看,极度不公平。
但如果你把视线拉到足够高,会发现这只是宇宙规律的随机分布,毫无感情色彩。
就像下雨,雨点不会因为你是个好人,就绕开你走。
承认这个参数的存在,承认它的不公平,是清醒的第一步。
我见过太多人,一辈子就耗在这里了。
他们所有的痛苦,都源自于对“初始参数”的意难平。
凭什么他爸是富豪,我爸是农民?
凭什么她天生就那么好看,我却长相平平?
凭什么我生在这个小地方,错过了那么多机会?
这种怨念,像一个精神上的黑洞,会吸干你所有的能量。
你天天盯着别人手里的好牌,羡慕嫉妒恨,自己的牌,连看都不看,更别说去想怎么打了。
所以,对于这个变量,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两个字:接受。
接受,不是认怂,不是躺平。
接受,是一种战略上的清醒。
是清清楚楚地告诉自己:OK,这就是我的起点,我的初始配置。我不再为这些我无法改变的事情,浪费一丝一毫的情绪和能量。
就像一个赛车手,他拿到车,首先是接受这辆车的性能极限,而不是抱怨为什么没给他一辆F1。然后,他才会开始思考,如何在这辆车的性能范围内,把技术发挥到极致。
你的人生牌局,从你接受手里的牌那一刻,才算真正开始。
在此之前,你都不是玩家,你只是一个在牌桌上哭闹的巨婴。
把这个变量看透,你的痛苦至少能少掉一半。
但这只是第一步,让你停止内耗。
真正拉开人与人差距的,是第二个变量。
第二个变量,叫“可控变量”。
这是整个“命”的方程里,唯一一个,主动权几乎完全在你手里的东西。
它是什么?
是你的认知,你的选择,你的心性,你的行为。
很多人为什么会“认命”?
就是因为他们极度高估了“初始参数”的影响力,同时,又极度低估了“可控变量”的威力。
他们以为的努力,是行为上的努力。
就像朋友,他熬夜、他学习、他冲锋,这都是行为。
但这只是最表层的“可控变量”。
真正核心的“可控变量”,是行为之下的那个东西:你的认知操作系统。
你的大脑里,装的是一套什么样的软件?
是出厂设置的“小白版”,还是你自己千锤百炼、不断升级迭代的“专业版”?
大部分人,终其一生,用的都是“小白版”。
这套系统,布满了各种各样的Bug和病毒。
比如,“确认偏误”的病毒。你只愿意相信你本来就相信的东西,所有跟你观点不符的信息,你都会自动屏蔽。
比如,“沉没成本”的病毒。你明明知道错了,但因为已经付出了那么多,就不愿意掉头,只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比如,“诉诸权威”的Bug。你从不独立思考,谁名气大、谁声音响,你就听谁的,结果被各种“大师”和“专家”收割。
再比如,“滑坡谬误”的Bug。一件很小的事没做好,你就会推导出一个灾难性的结论,觉得自己的人生完蛋了,陷入无尽的焦虑。
朋友就是这样。
他追的每一个风口,都是因为“权威”们在喊。他投进去的钱,就是他的“沉没成本”,让他不敢轻易撤出。他一次次的失败,让他陷入了“我就是不行”的“确认偏误”,最终导向了“我命不好”的“滑坡谬误”。
你看,他所有的行为努力,都建立在一套千疮百孔的认知系统之上。
他的车(初始参数)可能不差,他踩油门(行为)也很猛,但他的导航系统(认知)一直在带他兜圈子、走死路。
结果是什么?
油耗光了,车也快散架了,人还在原地打转。
然后他说,是路不好,是命不好。
你说可笑不可笑?
所以,真正改变命运,不是去搞什么行为上的“假勤奋”,而是要去升级你大脑里的这套“认知操作系统”。
这是一项艰苦卓绝的内在工程。
它需要你像一个顶级的程序员一样,一行一行地检查自己思维里的代码。
把那些有Bug的、过时的、被别人植入的垃圾代码,一个一个地找出来,然后用更清晰、更强大、更符合事物本质规律的“新代码”去替换它。
这个过程,非常痛苦。
因为它要求你亲手打碎那个你熟悉了几十年的“自我”。
我早些年,也走过很多弯路。
觉得自己读了点书,走了些地方,就无所不知。看问题总是很绝对,做判断总是很情绪化。
后来我才发现,那不是智慧,那是“认知的傲慢”。
于是我开始强迫自己做一件事:格物。
“格”,就是探究、剖析。
“物”,就是万事万物,大到商业模式、社会变迁,小到人心向背、一草一木,甚至是你脑子里冒出来的每一个念头。
我强迫自己去建立一套“思维工具箱”。
遇到复杂的问题,我不用感觉去蒙,而是拿出我的“奥卡姆剃刀”,一刀砍掉所有不必要的枝节,直指核心。
要做一个重要的决策,我不用情绪去赌,而是拿出我的“决策矩阵”,把所有利弊都量化分析,让理智为我站岗。
看到一个别人成功的案例,我不用羡慕去捧,而是拿出我的“幸存者偏差”滤镜,去看看那些沉默的、失败的大多数。
当我想放弃的时候,我会用“复利效应”模型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奇迹就在那个拐点之后。
当我对别人产生怨恨时,我会用“汉隆的剃刀”提醒自己,能解释为愚蠢,就不要归结为恶意。
我花了整整十多年时间,读书、行走、阅人、反思,像一个铁匠,把古今中外的智慧,融合我自己的体悟,一锤一锤地,锻造出了五十个这样的“思维模型”。
一共写了30万的电子书,分5大模块,50个章节,我把它取名为《格物心法》,你可以在“诺亚书房”公众号订阅。
这套心法,就是我为自己打造的、不断迭代升级的“认知操作系统”。
它不能帮我改变我的“初始参数”,但它能让我把手里的烂牌,打出最好的结果。
它能让我在面对下一个变量时,保持最大限度的清醒和主动。
这,才是“可控变量”的真正含义。
是向内求,是升级自己的认知,是亲手为自己的大脑重装一个强大、清醒、高效的系统。
这个过程,没人能替你。
找再多“大师”都没用。
你必须自己,成为自己的“操盘手”。
第三个变量,叫“时空变量”。
这个词可能有点抽象,说白了,就是运气、是时机、是趋势,是古人说的“天时地利”。
这个变量,和第一个“初始参数”一样,同样不归你个人意志所掌控。
但它又和“初始参数”有根本的不同。
“初始参数”是静态的,它从你出生那一刻起,基本就固定了。
而“时空变量”是动态的,它像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时时刻刻都在变化。
大部分人是怎么对待这个变量的?
两种极端。
一种是彻底的无视。
他们相信“人定胜天”,相信只要我努力,就一定能成功。他们是纯粹的“技术派”,就像一个只顾低头划船的船夫,从不抬头看天气、看水流方向。
结果就是,在逆流的时候,他用尽全力,船可能还在后退。在顺流的时候,他稍微划一下,就能日行千里,他会以为完全是自己划船技术好。
他们把所有的成功都归因于自己,把所有的失败都归因于“还不够努力”。
另一种,是彻底的迷信。
他们是“运气派”,把一切都交给运气。
他们天天研究哪里是风口,哪里有机会,像一只没头的苍蝇,四处乱撞。
今天听说这个赚钱,冲进去;明天听说那个有红利,又冲进去。
他们看似在追逐“天时”,但实际上,他们只是在追逐噪音。
因为他们没有第二个变量——那个稳固的“认知内核”。
所以,他们判断不了什么是真正的“趋势”,什么是短暂的“热点”;什么是结构性的“机会”,什么是击鼓传花的“陷阱”。
他们的追逐,是盲目的,是赌博。
而一个真正的高手,是怎么处理这个“时空变量”的?
他不无视,也不迷信。
他选择,观察,和等待。
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冲浪者。
他知道,海浪(时空变量)不是他能制造的。
他能做的,是接受他的冲浪板(初始参数)的性能,然后,日复一日地,在平静的水面,练习他的肌肉、他的平衡感、他的反应速度(可控变量)。
他把自己打磨成一个顶级的冲浪者。
然后,他带着冲浪板,来到海边,不是立刻下水,而是在岸上静静地观察。
观察风向,观察潮汐,观察远处海面的波纹。
他在干什么?
他在“望气”,在感知那个“势”。
他在等待一个完美的,适合他下水的“浪”。
当那个浪头,以合适的规模、合适的速度、在合适的地点形成时,他会毫不犹豫地冲进海里,用他早已磨炼纯熟的技术,驾驭住这股巨大的能量,完成一次精彩的冲浪。
他既利用了“天时”,也发挥了“自己”。
这才是人与“时空变量”最健康的关系。
你需要做的,不是去预测风口,更不是去创造风口。
而是通过打磨你的“可控变量”——你的认知,你的专业能力,你的人品——把自己变成一个“高价值的节点”,一个“优质的连接器”。
然后,你要做的,是保持敏锐的“觉察力”。
这种觉察力,不是去看新闻,不是去听小道消息。
而是去感受这个社会“集体潜意识”的流动方向。
大家都在为什么焦虑?
什么东西是社会上的“稀缺品”?(比如信任、深度、美)
技术的演进,正在如何不可逆转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这种“觉察力”,来自于你深厚的认知,来自于你对人性的洞察,来自于你对历史周期律的理解。
当你有了这种觉察力,你就不再需要去“追”风口。
因为风吹过来的时候,你会第一个感觉到。
你会提前布局,从容地站在风将要吹到的地方。
就像我那个朋友。
他追的每一个风口,都是在风刮得最猛、人最多的时候才冲进去。
那不叫追风口,那叫“接盘”。
因为当一个机会,已经到了需要媒体大肆宣传、人人都在讨论的时候,它基本上已经不属于你了。
真正的机会,永远是在萌芽状态,在大部分人还看不懂、看不起、觉得是“异想天开”的时候。
而要识别这种“萌芽状态”的机会,靠的不是信息,而是认知。
是你那套“可控变量”的系统,够不够强大。
所以,你看这三个变量的关系,现在是不是清晰了?
第一,初始参数(你的牌):你唯一能做的,是全然地“接受”它,不再为它内耗一秒钟。
第二,可控变量(你的牌技):这是你唯一可以,也必须拼尽全力去打磨的东西。核心是升级你的“认知操作系统”。
第三,时空变量(牌局的走向和运气):你不能控制它,但你可以通过提升“牌技”,去“感知”它,去“利用”它,去在关键时刻,和它“共舞”。
这三者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达:
命 = 初始参数 x (可控变量 ^ 时空变量)
我解释一下这个公式。
“初始参数”是你的底数。它很重要,但它是个固定的乘数。
“可控变量”是你的核心引擎,我把它放在了指数的位置上,这代表了它的“幂次效应”。你的认知水平越高,这个引擎的马力就越强,它能带来的增长,是指数级的。
“时空变量”是那个指数。它代表了“势”的加持。当趋势来临,这个指数会变得很大,你的“可控变量”所能发挥的威力,会被放大成百上千倍。
一个“初始参数”一般的人(比如底数是1.2),如果他的“可控变量”(认知)打磨得非常厉害(比如是3),又恰好遇到了一个好的“时机”(比如指数是5),那他的结果就是 1.2 x (3^5) = 291.6。
一个“初始参数”很好的人(比如底数是3),如果他的“可控变量”(认知)很差(比如是0.8),就算遇到了同样的好“时机”(指数是5),他的结果是 3 x (0.8^5) = 0.98。
看到了吗?
那个决定你命运走向的,根本不是你的出身,也不是虚无缥缈的运气。
而是那个你可以牢牢抓在自己手里,日日打磨,不断精进的“可控变量”——你的认知。
你的认知水平,决定了你解读世界的方式。
你的认知水平,决定了你每一次选择的质量。
你的认知水平,决定了你能否识别并抓住那些真正属于你的“时机”。
所以,别再向外求了。
别再去拜什么“大师”,戴什么金链子了。
那是在侮辱你自己的智慧。
你真正该做的,是把所有的时间、精力和金钱,都投资到你那个无价的“可控变量”上来。
去读书,去学习,去反思。
去拆解自己的每一个念头,去审视自己的每一个偏见。
去为你的人生,打造一套无坚不摧的“认知操作系统”。
这很难,真的很难。
这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它不像追风口那么热闹,不像喊口号那么激动人心。
它是一场沉默的、孤独的、旷日持久的自我战争。
但相信我,这条路,是唯一通往“改命”的路。
当你真正把你的“可控变量”打磨到极致时,你会发现:
你手里的牌,是好是坏,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因为你已经成了牌技最高超的那个玩家。
风,什么时候来,从哪里来,也不那么重要了。
因为你本身,就已经活成了一道风景,一道独特的“势”。
那时候,你才能真正地,心平气和地说一句:
我命由我,不由天。
声明:有偿阅读,自愿赞赏,单篇1元,结缘少康
因为笔记经常屏蔽被删,在评论区赞赏1元后,可获得本篇文章的PDF文字版,方便永久学习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