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低水平的勤奋
首先你要明白,最勤奋最努力的人不见得是最成功的人。而最成功的人一定是最努力,最有头脑,最懂得“借力”的人。
管理学中有一句话叫作“不要以战术上的勤奋掩饰战略上的懒惰”,这句话我真的体会特别特别的深刻。
我以前是一个一根筋的人,认为只要足够努力,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所以我愿意承担更多的工作,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导致我因为工作量超负荷而养成了一个坏毛病。就是接到任务时,形成了惯性,先去动手去做,走了很多弯路。
每件事花100分的力气,得到40分的结果真的是一件很累心的事情。尤其是你还得不到正面的回馈的时候,会更加怀疑自己,更加自卑。
直到经历了一次严重的挫折之后,才知道。比努力更重要的事情就是用脑。低水平的勤奋真的一点用都没有。
套用俞敏洪老师的解药就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一定要纵观全局,把事情想清楚了,理清楚了,再下手去做。这样的话,大方向是可以始终保持一致的。
这里一定要强调一点,不要一直想什么都不做。学会抓决定这件事情走向的20%关键要素也很重要。
/如何打破努力和收益不成正比的困局
套用书里的一段话:
发挥天赋,追逐热情,一定会很幸福,但未必能改变世界。
刻意练习1万个小时,你会进入心流,持续突破,但未必能成公认的高手。
全心全意打磨一件事,你只会获得宁静,但未必能创造价值。
而这个时代真正的高手,几乎都有一个特点——他们既懂得如何去懂自己持续地努力和积累,也懂得借助社会和科技趋势放大自己努力的收益。所有这些取得重大成就的人,最明显的共同特点,就是阶段性的非线性成长 跃迁式的上升。每隔几年,他们会突然上一个台阶。眼界,想法,能力,调用资源和身价都完全不同。
这就是利用规律放大个人努力的结果。
/头部效应
为什么一个赛道里,投资人只投前两名?
一个系统里,头部品牌吸引注意力大概占40%,第二名占20%,第三名是7%,其他所有人共分其余的30%。头部会带来更多的关注和个人品牌影响力,这些都是提高你的能力溢价,带给你更高的收益。
所以当你成为一个行业的头部人才时,你周围就会聚拢到一群跟你一样的人,你可以狠轻松的获得更多优质的资讯,而且还可以一起尝试更多新鲜的玩法。
头部与头部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学习,那么你们称为更高一级别的头部的速度就会增加的越快。
高收益和高加速之间互相强化,你会变的更强。
/取势/明道/优术
长江商学院的校训是“取势 明道 优术”个人方法论被放到第三位,更重要的是把握趋势,理解运行之道。
在今天这个时代,个体的精进太慢,只有借势跃迁,才能赶上这个时代的速度。
电影《星际迷航》这样描述星航原理:飞船加速飞离地球后,就不再依靠自身的燃料,而是依靠星球间的引力飞行,利用星系间的“引力弹弓”,把自己发射到一个又一个新的方向。这种情况下,自身燃料只用来调整自己的角度,这样飞的最快,最远也最省力。
个人发展也是一样的,个人的命运并不是一条孤独的航线,而是与整个社会的每一个人缠绕到一起,一开始你应该通过努力和精进达到“逃逸速度”,然后就应该切换思维方式,利用平台和系统的力道,撬动自己去更远的地方。
/个人跃迁的三个阶段
如果把个人通过刻意练习,自我迭代而带来的渐进式进步叫做自我迭代,那么利用科技 社会系统的能量,快速跳跃式升级,则是自我跃迁。
留心观察,你会发现个人成长也是一个“渐进-跃迁”的过程。持续的学习 阅读中,突然有一天一个概念击中你,你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过去困扰你的一切突然清清楚楚,顿悟,这叫做认知跃迁。
于是你按照新领悟的方法持续的积累 练习 见人 蓄势,却长久没有什么变化,有时候,你都快要放弃了,但是突然有一天你发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都上了一个台阶,这就是第二阶段 ——能力跃迁。
从能力跃迁到能级跃迁,则是一个价值观从内向外的过程。你的内在价值提高,但外界还需要时间体验,在一个长时间的积累和爬坡之后,你正确地做出了几个选择,换了几个平台,身价 能力和水平会突然上一个层次,看问题 做事情有着完全不同的力道,这就是能级跃迁。
/更少 但是更好的事
很喜欢这章的引语,
处处有机会,就等于处处没机会;竞争越是开放,个人越需要打磨深思熟虑后做选择的战略能力——找到那些“更少 但是更好”的事。
个人理解,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到处充斥着加工过三 四手的信息,如果不用脑子,谁说的都对。就完蛋了!
我一直很排斥听大佬的成功学,听不落地的鸡汤文。听完这些除了当时很亢奋之外,没有什么特别大的用处。
所以对于二手信息的来源,我会选择的就是一个最笨的方法。
如果不够聪明,就抓住一个身边你认为最聪明的人,不断的学习他,跟进他。
这也是为什么我会时刻关注小胖的原因,是因为我认为他是我身边最聪明人。
关于“更少 但是更好”的事,
【社群运营】是我认为更少 但是更好的事
1.关于社群的自运营,到目前为止,其实是没有一个可靠的方法论可以遵循的。导致一个社群可以实现自运营的因素。我目前只总结了两点:1)一群能力相当的人,2)有固定的活跃项目,3)在线上能达到良好交流的前提下,线下交流可以更佳稳固关系。
2.今年是内容付费的爆炸年,内容变现最好的三个途径:1)社群 2)内容电商 3)事件营销
所以这半年我给自己的定位就是,先突出社群运营的能力,同时不断锻炼自己内容产出和讲故事的能力。最后开始琢磨大规模传播的营销事件应该怎么策划。
这就是我这半年要做的事情。
3.社群可以替代很多东西,如果你培养的是种子用户,这里可以成为你不断收集信息不断迭代的地方。如果你培养的是免费用户,这里可以成为你不断刺激她们消费的最佳渠道。如果你培养的是核心付费用户,那么这里又可以成为你创造口碑和不断积累势能母群。
我一直认为,社群是可以有导向的。
/“高手战略”:找到高价值区,战略性专注,用最有把握的方式取胜
棒球比赛有两类击打者,一类人是什么球都打,每次都全力以赴,力求全垒打。这需要很大的力量和体格,很多人甚至服禁药来提高力量。
另一类人则是聪明的击打者,他们的先天条件不一定好,但是很聪明。他们只击打高概率的球,也不强求全垒打,只求把适合的球打到没有防守队员的地方。排名前十的击球手,都是后面这类人。
高手就是在高价值领域,持续做正确动作的人。
【这里,我有一个特别大的疑问,高价值领域怎么总结出来的,是通过一次一次试验试出来的吗,还是?】
只告诉我要在高价值领域做正确动作,没有告诉我如何寻找高价值领域。
求解答!
“用最有把握的方式取胜”
上周五,半夜一点,跟同事交流观点时,她说我只把工作控制在稳定,不犯错的情况下,是不会有大突破的。
我不认同这个观点,首先第一点,我现在运营的年费用户基数很小,是不允许我犯错的。如果我手上有1万用户,那我拿出1000来试错是完全没问题的,及时我失去这一小部分用户,对我来说不是什么损失。
第二点,我不认为“稳”这个词跟结果导向有冲突,想明白自己一步一步要怎么做,然后迅速执行。迅速迭代是我更喜欢的一种方式。
我不是很喜欢大起大落,被骂的狗血喷头的感觉。
第三点,持续有效的钻研和动作在我看来很重要。
我真的不是很喜欢爱打嘴炮的人。更不喜欢狡辩。如果事情没有达到想要的结果,我真的不是一个特别愿意给自己找理由的人(微笑脸)
所以我不认同你的理论,就不会跟从你。
不用头脑光想着别人做什么了我就要做什么在我看来并不是一件聪明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