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呼兰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一座小城,是萧红的故乡,是她童年时期成长的地方。《呼兰河传》则是萧红对童年往事的怀恋和追忆,是她难以忘却的儿时记忆、无处安放的故乡情结。
有人说,在萧红身上,岁月荒凉如故,命运亦不宽宏,所走的每一步路,都是荆棘密布。这在萧红的《呼兰河传》里我们可略见一斑。
在这里,我们看到一个天真、活泼、顽皮、可爱的孩子,有祖父的百般疼爱和日夜陪伴,更有童话般丰富而充满趣味的祖父的园子。萧红童年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和亲爱的祖父在后花园里肆无忌惮、无忧虑地度过。然而,在萧红的眼里,她家的世界除了那园子之外,到处都是无尽的荒凉。之所以如此,自然是源于父母亲对她的冷淡。
父亲简单粗暴,母亲恶言恶色,祖母冷漠严厉。纵然有祖父宠着她、惯着她,在祖父面前她几乎可以随心所欲,但萧红的童年仍是凄凉的。在那欢乐嬉笑的背后,仍然掺杂了无从摆脱的寂寞冷清。
这是读这本书,最令人难以释怀的地方。
除了个人生活,萧红在《呼兰河传》里,还记录了更多其他人的故事,生于斯长于斯的呼兰小城普通人的普通生活。书中,萧红以自己的童年记忆为依托,将这些故事和呼兰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糅合在一起见诸笔端,让我们读着读着就走进了萧红的“呼兰河”。
准确地说,萧红的《呼兰河传》不是为自己,或某个人立传,而是为“呼兰河”这个小城立传。在萧红的视角下,这个世界里处处充满着对立的物事、讽刺的因果。读的过程中,一股忧伤的情愫,总在不经意间或含蓄、或深沉地表露出来。
卑琐平凡的物质生活,饶有兴致的精神壮举
《呼兰河传》共分七章,在前两章作者主要记录了有关呼兰河这个小城的总体布局,它的街道、店铺、人家,以及当地平民、商贩、从事各行各业的人们,他们的一年四季、岁岁年年作为自然人的生活。
呼兰河这个小城没有什么特别的,城市不大,重要的街道不多,而生活在小城里的人,也大都是贫苦之人。它们对生活的穷困坦然面对,对生、老、病、死也没有什么表示。无论是养猪的、漏粉的、拉磨的、赶车的,都能在卑琐平凡的生活中麻木度日。吃,粗菜粗饭,穿,破烂衣衫。在他们的意识里,人活着是为了吃饭穿衣,但活到最后,他们似乎也没把这件事做好。
逆来顺受,是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可是,“逆来的,顺受了,顺来的事情,却一辈子也没有。”
那些住在草房子漏粉的人,一日复一日在破败的房子里唱着歌、漏着粉,以过度的自信和无所谓的态度,将生命置之度外。“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他们表面看似快活,事实则为麻木。为了省点钱,宁愿如蠢似痴。
不过,在物质生活的对面,人们的精神生活却是丰富多样的。跳大神、放河灯、唱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等,这些都是呼兰小城的人们经常乐此不疲、参与其中的精神盛典。只是,这些活动大多是为鬼不为人。
“跳大神有鬼,唱大戏是唱给龙王爷看的。七月十五放河灯,把灯放给鬼。四月十八烧香磕头的也是祭鬼”。也就是说,人们可以在平淡的实际生活中煎熬着度日,对待鬼神却马虎不得。尽管人们这活动中也找到点卑微的生存理由和乐趣,但,他们的过度迷信还是害苦了很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