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三国前夜》的50页,讲到后汉尚书台的作用时,引到《论衡》中“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一下子就联想起了前几天看的关于中国上古史的论述:商周之所以被后世称为“天下”之主,是因为只有这两个王朝被留下了文字记录——真正的功臣,是春秋时期各个强权通过文书案牍来治理新征服地区的统治机构,从而推广了古文字的普遍使用。
再之后,才有了以孔子为代表的私学兴盛,以及“士”阶级的崛起。
也就是说,与商周并行的区域文明,湮没在历史沉沙中,罪莫过于文字的不兴、文书的不彰——例如三星堆古蜀国的幻影。
是以古人奉行的三不朽中,“立言”成为仅次于“立德”(定规范)和“立功”(改江山)之后的核心追求。
是以秦始皇统一后,“书同文”成为了首批重大工程之一。
是以刘邦入咸阳,萧何迅速收集档案文书,从而才能在之后完成军事征服到文治天下的转型,功劳不亚于攻城夺池的猛将。
兵事之争,夺天下。
文书之力,定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