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又发现了我真是幸运的,幸运能见到小语界和教育界的泰斗人物,和一些对语文、教育有着极大热忱的人;还幸运能熟识我们“杭州团”的同事。
(一)高大上
窦桂梅应该是我们语文人心里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物。能听到她上课,简直像做梦。今天早上有幸能听她的课,简直太幸福了。我抱着极大的期待听……听着听着,我给旁边的同时说:“我有点失望,她的课怎么是这样的?”我观察她的课堂,容量很大,六年级的课文用五年级的学生教,好多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能精准地说出答案,感觉像在读字典,感觉像表演(原来是预学单的事)。她整节课都用小组合作来贯穿,让小组分享,让小组发言人代替老师去提问下一个小组或观点,我看着窦老师在旁边小声的告诉孩子怎么说,再由学生大声说出来,突然觉得像是演员忘词了,工作人员再不断地提醒给他提词。现在不是鼓励孩子自己说,说自己吗?你让孩子大声说出你小声说出的原话,意义在哪里?最疑惑的地方是这节课的结构我理不清。简单一句话,我失望了……
但在听教授点评之后,这些都是敢说真话的专家,也提出了很多疑惑。最后窦老师解释了这是一节什么课:是校本课程,是他们对苏轼的探索,不是传统意义的课。她更多在向我们传达她的课程观、学生观以及课堂文化。她的语速特别快,我只接收到了一点点观点:课程不是单个学科课程,而是放在整个课程体系里,通过各个方面的研究,让学生对一个知识或人物进行丰满的认识。这对学生有太深远的意义了。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好多学校在整合课程,它确实能让孩子成长。学生观就是一直说的那句话以学生为中心。不管是让学生去引出其他同学的观点,还是其他的东西,她是真的把学生放对位置了。因为她讲的是苏轼的《书<戴嵩画牛>》,是一篇题跋(晚上的专家说这不算是题跋,我懵了),文中最后有观点。她让孩子理解这个论点,然后自己有拿出资料打碎这个论点,孩子也是一脸懵,就这样一点一点跳出了文本,由孩子提出自己的论点。最出色的是又回到文本,让孩子把自己的观点加到文本中,对文本进行了改造。最后让孩子写自己观点的题跋。现在想来她的课堂结构就是进入文本——走出文本——再回文本——创造文本。她说她认为让孩子学会思辨特别重要,想来确实如此。她的这个观点也下午美国教学模式的目标有点相似。我们班孩子不会思考,想来可以从文本上下下手。
窦老师的课高大上,扩宽了我的思路,增长了见识。深知自己达不到她的高度,也只能对她摆出痴妹脸。
(二)接地气
下午是第一节英国是怎么进行母语教学的,和咱们的非常类似:读文本,解文本,创文本。第二节课是美国的一种教学模式,到现在我依旧记不住这个模式的名称。因为他们是纯英教学,对于语文老师的我那是有相当大的困难的,看了个热闹而已。比昨天提早下课了一个小时。
我们“杭州团”漫步路边找吃的。也忘了是怎样挑起了班级阅读的话题的。我把我平时做的1、2、3说给她们听,也说了我的困境。她们告诉我,我引导孩子阅读的方法太单一、太流于形式,做的有点浮躁。也告诉了我方法一定要多起来,要相信孩子,相信家长的能力。真是一阵见血啊!她们又问我:想让孩子学习好吗?“当然想了。”“抓学习态度。”“怎么抓?”“最有效地抓书写,一般浮躁的孩子写字都能看出来。”我瞬间想起了我们班一个很聪明但很浮躁的孩子。“还抓啥?”“抓课堂纪律……”
和一群这样的同事学习,有幸呀!她们给我方法直接就能用。好的教育智慧都出自接地气的一线老师呀!真心想给学校提建议让这些老师“开坛讲书”吧。
(三)告诫自己
一告自己要时时更新观念,思维的改变是最难的,有可能这些教学根本用不上,但观念先行,总会有改变;二告自己要踏实做事,切不能急功近利,教育是慢的过程;三告自己要多思考,让阅读花样多起来,氛围托出来;四告班级纪律一定不能偷懒,坚持原则;五告自己对孩子们好,对学困生好;六告自己要严格要求自己,读书写字和微笑;七告自己要坚持自己,坚持自己的想法,这次回家后要列出最近在做的事,找出那个一定要坚持下去的的事情。
现在已经七个告诫了,不能再告诫自己了,不然就成八戒了。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