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一个“单纯”的社会人,我一直不够重视自己“情商”的培养。直到今年暑假,发生了一系列让我烦心的交往事件。此刻我才意识到,自己在处理关系这件事情上思想有多么的幼稚。于是,我深刻的检讨自己,是否有时过于冲动,想法太天真。
回忆起前半辈子和身边人最严重的几次冲突,都是因为自己操之过急,希望在短期内达到目的或得出结论。比如大三的时候执意要去日本短期游学,比如刚毕业迫切希望男友得到父母的肯定,比如两个月前急切的想要去轮岗...
记得去米国之前,和小姐姐一起讨论“人生大事”的时候,她形容我俩都是“披萨”型人格。什么意思呢?就是心情都写在脸上,凡事认字儿都读得懂;非黑即白,喜欢什么就爱到极致,讨厌什么也做得决绝,就像披萨一样,topping都在表面上,毫不遮掩,一览无余。而成就大事之人,都是“包子”型人格,看上去皮薄馅儿大,却只有真正吃到肚子里才知道是肉是菜。

阿德勒心理学强调,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你永远无法左右别人,唯有改变自己。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是共同体感觉,把他人看做“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把对自己的执着变成对他人的关心,也就是所谓的“双赢”。
于是,今年七夕,范先森送我一份大礼——“得到”的知识礼物🎁。我毫不犹豫的订阅了熊大的《关系攻略》。
社会是丛林。你身边有争斗与猜忌,暗处有匕首和陷阱。哪怕是面对亲眷和队友,安抚、制衡起来也得当心。你必须处理好一个个复杂的关系,才有资格安全生活在丛林里。
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在人际关系里你到底是“鹰派”还是“鸽派”?
你是个彻头彻尾的“害羞者”还是“假性”老好人?
真正受欢迎的人,到底有什么特质?
怎样在各种情绪中,正确的接纳自己?
重要的是怎么做,而不是怎么说。
这是一门堂堂正正、基于心理学、传播学、政治学方面的综合学问。
我们只有了解自己的风格,遵从人际交往的原则,恪守底线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2.寻找最佳盟友
以前我一直喜欢凭第一印象交朋友,遇见的第一次,喜欢就交往;不喜欢,绝不多打听一句。看上去对每个人都彬彬有礼,而实际上,在内心深处已经根据“小雷达”判定出了适合深入交往的那一群。然而,结果往往是啪啪打脸的。环顾左右,我最亲密的爱人和最信任的闺蜜都不是“一见钟情”。
那么,我们到底该凭借哪些细节去选择我们的朋友呢?
互补原则,还是相似原则?
和像你的人交往,是你的心里舒适区,等到你主动去结交不像自己的人,你的境界就上了台阶。
允许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看法,能讲出自己的道理,相互认为对方的价值观可以接受,就可以成为很好的朋友。
成年人之间因为力量而结盟的才是真朋友。

我们都在暗中行走,偶尔,我们会发现一两个闪亮的灵魂,打着一盏小小的纸灯。
3.防坑宝典➕齐家指南
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一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堪称我这辈子追求的最高境界。
学习关系攻略,实际上是学习现代人类学,透视社会丛林背后的复杂人性。
什么时候我们不再被坑了,什么时候我们能一眼看出套路了,什么时候我们不再让亲近的人相爱相杀了,我们的人生就进阶了。
管理好自己的关系,保护好自己,照顾好自己所爱的人。

愿我早日从关系幼稚园毕业,成长为有勇有谋的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