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人的一个通病都是总爱回忆,在纷繁的尘世中若想给心灵里留下一方静土,大抵也只能回忆了。
鲁迅先生曾在《朝花惜拾》的小序里这样写到“我有一时,曾经屡次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嗯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唯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凡顾。”这段话很有韵味,而我也不禁想去拾起我的那些朝花。
在07年央视台上映过一部叫《乒乓旋风》的动画片,我那时八岁,整天一放学就围在电视机边上,生怕错过一集,我还记得播放时间是在六点多,每天播放一集。不仅是因为这部动画片勾起儿时用乒乓在朋友们一展魅力,也因为是那时由于网络的不便,一旦错过一集就再难看到,所以会倍感珍惜。每每看过动画片,自己也就拿个球拍,其实就是个光板,根本没外面的那层胶皮,但我们依然打的不亦乐乎,在我们小学校园外面有个大的操场,有几个用水泥砌成的乒乓球案子。我们通常就是在旁边找几块砖头然后夹在中间用来当网。然后买上一个5角钱的乒乓球就能开发了。球的名字我依然清晰的记得--西湖球。
在动画片热播完之后,我们那个年龄段的男生瞬间都燃起了热情,也不知道拿着的是用爸爸或者是爷爷手工做的乒乓球拍子,总之我们都已能有一对属于自己的拍子为荣,通常还互相指着对方的拍子,你那里太糙了,没有我的好,我的比你的拍子好。总之我们拿的都是我们自己心中最好的拍子。
在放学之后大家都聚到那个大的操场上,这里也是我们的“大本营”,我们嬉戏玩乐也都在这个地方。大家都是先把作业摊到乒乓球案子上面,然后就趴在上面,就开始了奋笔疾书。那个时候无论是什么互相比较是很有意思的。我若比你先完成作业,我就拥有无限的荣耀。往往等到大家都写完之后,大家就开始了打起乒乓球,记忆中不知道谁先会了发球,毕竟大家都是无师自通。我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就摸索会了发球,这种慢慢学习的感觉很奇妙,刚与同学们打的的时候,个子高的要更占优势,因为乒乓球台子的高度,个子高的不用担心身高对自身打球的影响,而个子低的要更费事一点再搬来几块砖头垫在脚底下增加自己的身高,可怜的我就是属于后者。而大家比拼的都是比谁的发球姿势更帅,谁的发球更偏门,大家都是发过一个球后,这场比拼就结束了,因为大家都接不住,都只是靠发球。所以为了争夺一个发球权而面红耳赤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在都熟悉了对方的套路之后才能接住对方几个球。而大家评判一局对局的好坏却往往不是关注谁赢了这个球,而是在左右扭头的看着到底谁能接到的球更多一点,两个对局的人是否能打的时间更长一些。
更为有趣的一点更在于练习一段时间后,大家的技术都有所提高。这个时候天赋就显得极为重要。而在大家互相摸索的途中,很显然的球技好的往往能获得更多的呼声和掌声。我们还自己命名了一些球的名称,像“和平球”,“战争球”。其实也就是发球时用劲程度的大小,还有什么“超级球”也就是旋球,那个时候若能发出一个旋球也是特别灯光的,这种球就算掉在了沙地了也会依然能旋转很长时间。还有一些现在看来都不堪入目,甚至搞笑至极的名称,“老婆枴线球”“无敌扣球”,“超级必杀球”等等很多了。这些球的名称大家都可以心有灵犀的同时叫出来。而除了球的名称,我们还自创了一些玩法,最常规的两个人先打一个球,赢的那个人当庄,而输的则要去挑战赢的,必须要先赢一个球之后才能获得挑战权。接着两人各自有三个球。还有例如一打二,双打,三国打法等等同样搞笑的打法。我们有时会骑着自行车在整个村庄里转着召集人马,因为人少了显得不热闹。那段时间打球打的昏天黑地,母亲常常要站在朝向操场的那条大路上喊着:快回家吃饭了!
最近因为高考的来临,我课间时会常常到学校的操场去转,偶然看到了乒乓球台上依然会立着一些人,他们不多,但他们往往都会在固定的时间站在那里。我也重拾起了球拍,拿起球,眼神坚定地走向操场,我想再去找寻当时的感觉,当时的激情。同班的一个打篮球的同学拿着篮球看了看我手中的乒乓球笑着问我:你也去打球的啊?我不知道他为什么笑,可能是乒乓球比篮球小的缘故了。
于我,手中拿着的要已换成了一双几百的名牌球拍,商店里5角一个的西湖球也难以寻找,面前的也早已不是水泥台子了,小时的那个操场被一栋栋楼房压的再无见光之日,那些水泥台子早就被人拆了,那上面的砖头也要被扔得远远的,扔到了在我再也看不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