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杨老师的《孩子无法决定“他是谁”》中我理解了这背后的原理:孩子的学习主要是模仿,包括孩子如何解读他自己,解读这个世界,解读他和这个世界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做人做事,包括社会化之后跟人之间那良性的竞争与合作。爸爸妈妈就是一面镜子,所作所为会对孩子的人生起决定作用。他跟我们相处中,他是从我们的眼睛里看到了自己,看到了世界,看到了同类。人是靠信仰活着的生物,我们的孩子包括我们只相信我们眼中的事实。我们借由这事实来定义自己,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能做成什么样的事,我如何与我的同类竞争与合作。我们一切的工作都是借由别人的眼光,然后完成自我定义。然后决定了我是谁,然后我一言一行表现的都是我是谁。所以我们对孩子的各种鼓励表扬,欣赏,正面确认对孩子至关重要。我们给孩子当一面什么样的镜子,决定了孩子是谁。孩子在镜子里看到的他是小恶魔他将成为小恶魔,在镜子里看到的他是好孩子他就将成为好孩子。我们要在教子实践中去当孩子的一面良性的哈哈镜,让孩子借由我们看到更好的自己。人是靠信念活着的生物。我们都喜欢听故事,也会讲故事。我们每天讲给孩子听的故事里就决定了他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孩子的背景知识小,他没有办法通过理性程序来解释自己。孩子直接通过的是感性程序,直接感知的。良好的亲子关系让我们表达的爱孩子会理解成爱,而不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理解成爱的反面。做一个会讲故事的人,而不是乱讲故事的人。我们编了一天在我们看来似符合逻辑,那貌似是事实的故事,然后就随意的想怎么讲就怎么讲讲给孩子听。最后孩子坚信了,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孩子在我们的故事里成为了我们故事里的人。
当我们在想办法改正孩子的行为的时候,不改变孩子的信念,一味去纠正孩子的行为,这是万万做不到改正孩子的。我们只有借我们这面镜子让孩子在信念里看到他是什么样的人。在我们说给孩子听的故事里慢慢改变孩子的信念进而改正孩子的行为,重点是改变孩子通过我们的眼中看到的自己,看到的所谓的事实,这需要我们改变故事版本,让孩子能看见更好的自己。他才有欲望去变成那个他眼中更好的自己,这才是正常的人,这是生物成长的逻辑。我要成为会讲好故事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