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捞瓷中出现了宋代五大名窑,这是收藏界一个新的重大发现。尤其是在海捞瓷中发现宋代五大名窑的器物,这是值得藏家重视的,在古陶瓷学界也有必要作为一个课题提出来。
多年来,笔者接触了东南亚一带的一些海捞瓷,惊喜地发现有宋代五大名窑的器物。这些瓷器散落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的一些古玩店。店主几乎都不懂,只知道是海捞的,出自马六甲海峡,有的店家把宋官窑当龙泉窑看待。
宋海捞哥窑贯耳小方瓶
在海捞瓷中,几乎包括了宋代官窑的所有种类,有厚釉米黄色的,也有天青色和青葱色的,都呈现紫口铁足的特点。汝窑器也时有出现,无论从工艺、釉质都符合北宋汝官窑特征,器型十分规整,采用支钉烧制,既有纯正天青釉,又有白汝,瓶和盘各类器型都有。
定窑量也不少,有白定、紫定、酱定等,器型多样。钧窑也多为明显的北宋特征,大多有紫斑,修足规整,有瓶、碗以及油灯、杯盏等典型器。通常所说的金丝铁线哥窑器也偶有出现,釉层很厚,需要多次施釉烧造,米黄色或翠青色居多。
宋海捞汝窑六棱瓶
这些瓷器出水特征十分明显,瓷器釉面经海水长期浸泡,大多失去光泽。由于受腐蚀的程度不同,有的瓷器上长着贝壳,有的釉层剥落,有的泥蚀严重。当然,还有相当多的瓷器釉面保存完好,釉光温润,泛出像覆盖一层薄膜一样的柔光。这一类品相极佳,非常接近传世品的包浆。
第一次引起我注意的是一件米黄釉宋官窑弦纹瓶,紫口铁足,釉层极厚,应该是多次施釉烧成。因为受海水长期的侵蚀,底釉有剥落的迹象。据观察,海捞瓷中的宋瓷,除了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宋代主要窑口的产品,如吉州窑、龙泉窑、磁州窑、景德镇窑、越窑的瓷器都有出水的,以龙泉窑最多,这可能跟宋代大部分时间开放港口有关。
宋代的陶瓷对外贸易是十分活跃的,出口量惊人。至于宋被认定官方用瓷的五大名窑有没有外销,目前虽然没有找到明确的记载,但从实物上来看,分明存在这些海捞的典型器物,这是可以肯定的,并且出水的五大名窑的特征跟国内外大博物馆的藏品完全一致,有的非常精美,也很开门,相当重要。
笔者经手的宋官窑海捞瓷种类繁多,其中有一件厚釉的琮式瓶呈方状,模仿古玉琮的造型,外壁分五节,施青釉,釉质非常厚润,是经典的官窑器型。宋代叶寡《坦斋笔衡》记载:“北宋大观间,汴京自置窑烧造,名为官窑。”北宋官窑的釉料多取自陈留和钧州等地,胎骨有灰色、白色和深褐色,釉有天青、葱青以及月白等,釉面有开冰裂纹的,也有开鱼鳞纹的,这些特征在宋官窑海捞瓷中都完全一致。
宋海捞官窑琮式瓶
从分散东南亚的宋官窑海捞瓷看,数量不多,大多数呈现北宋官窑特征,南宋官窑极为少见。在五大名窑中,汝窑和哥窑的海捞瓷数量相对较少,汝窑的器物都很精致。笔者藏有一件八棱瓶,底部5个支钉痕,釉色为深绿色,开细微的冰裂纹,用高倍放大镜观察,纹路已经高度老化,也有明显的破泡,釉中可见白色的不规则的棉絮状物,这是釉中渗进玛瑙粉而未完全融化的情形,这种加进玛瑙粉的汝窑往往特别精美,一般被认为是朝廷的官用汝瓷。
在海捞瓷中,特别要引起注意的是出现有釉面呈金丝铁线开片的瓷器。目前陶瓷界认为哥窑是南宋末期到元代才生产,但北宋出现的同一批海捞瓷器中就有这种与传说一致的哥窑瓷器,说明北宋确有哥窑类型。海捞瓷中钧瓷数量较多,据说在马来西亚的一些码头周围,有打捞出成批的钧瓷。这类钧瓷大多有紫斑,修足规整,器型也符合北宋特征。海捞瓷中定窑品种丰富,有白定、紫定、酱定等,盘类多覆烧,盘口修磨整齐,有印花和刻花两种工艺,没有刻款,可能是当时海外定制的产品。
马六甲海峡为中国与欧洲、非洲等地的海运贸易的必经之路,古代经过这里的船只无数,也有很多沉船。十年前有一个瑞典人组成了打捞队,在这一带海域打捞了上万件中国瓷器,大多数为明清的外销青花瓷,也有不少宋代各窑口瓷器。而当地渔民在近海打捞到的各种瓷器多半卖给古玩店,价格较低,中国一些藏家在那里淘到不少名瓷精品。
目前收藏界对外销古陶瓷的认识非常局限,还停留于一般的明清和近代克拉克瓷上,而对更早时期的外销瓷的整理研究远远不够,特别是宋代五大名窑这么重要器物的外销情况缺乏研究,值得文物部门和收藏界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