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读大二那年的七月起,直到次年一月,多崎作几乎只想着死这一件事。其间他迎来了二十岁生日,但那道刻痕没有任何意义。在那些日日夜夜里,自我了断对他来说似乎最为自然、合情合理。他至今仍不明白为何那时没有迈出最后一步。那个时候要跨越隔断生死的门槛,分明比吃下一只生鸡蛋还简单。”
花了几天时间看完了村上春树近两年的新作《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这是一个爱与成长的故事,村上在这本书里更多地关注到了人的内心,而外部社会的大环境成为“人”这个独立个体的背景,保持了村上春树一贯的奇幻风格和好看的故事性。
三句话剧透:
1、主人公多崎作中学时认识了四个名字中带有色彩的好朋友,友情一直持续到大二那年,他被莫名从团体中驱逐。
2、自我放逐半年后,作走出低迷,认识了一名叫灰田的青年,两个相交甚密,灰田给他讲了一个自己父亲年轻时遇到过的奇幻故事,然后从作的生活中消失。
3、35岁的作遇到自己的真爱多罗,在她的鼓励下回去找到当年的朋友,寻找当年事件的真相,解开自己的心结。
4、嗯,有第4(很剧透),四个名字中带有色彩的曾经的小伙伴,长大后的生存状况迥异,尤其是白,遭遇了奇幻的怪事直接导致作被驱逐,并死于不知名的人之手。
从中学时的小团队开始,多崎作就属于被动接受的性格,机缘巧合大家凑在一起,由于自己名字中没有色彩,作有一些自卑,很努力地与小团体融合,想要抛开名字的色彩层面被团体接受,想要成为这个团体牢固不破的一角。在这里,虽然看起来他很主动地想要参与到小团体中,但其实他是被动接受的,小团体对他的善意是否认同,决定权不在于作而在于其他4个人。
这一点在他被小团体驱逐的时候表现得很明显。当多崎作因为不知的原因被小团队驱逐的时候,只是一通电话告知他这么一件事情,毫无商量余地,而对于他来说,他被动地接受了这个结果,没有尝试去了解原因以及给自己进行辩解的机会。
虽然他内心深处极度抗拒这个结果,但他并没有主动去解决这件事,这导致了他长半达年之久的抑郁,每天所思所想都跟死亡、自杀有关,直到整个人从外表到内心都发生了巨大改变,他才走出了抑郁,开始新的生活,但这时,他心里的那个结并没有解开。
接着他认识并熟悉了青年灰田,灰田在一个夜晚跟作说起自己父亲当年曾经遇到的古怪的事,与死亡有关。在这之后不久,灰田从作的生活中消失,再未出现,此时作已经不再像当年失去4个人那样悲伤了,他似乎接受了人与人总是分分合合的常态,但此时的他还是被动的,被动接受了灰田的离开。
大学毕业、工作,到35岁,他认识了好几个女子,都有好感但没有主动发展的意愿,有关系好的同事但没有知心的朋友。关于高中的5人组的事情,他从未对任何人说起过。
直到他遇到了空姐沙罗。他对沙罗有了诉说的欲望,他告诉了沙罗自己曾经的五人组小团体,而沙罗则鼓励他去找回曾经的4个人,问清楚当年的事,解开心结。从这里开始,他的人生在不断的被动中,增加了一点点主动,他被沙罗激起了想要去寻找真相的愿望。
在沙罗的暗示以及他的自我鼓励下,他真正开始着手回去找到曾经的伙伴,了解事情真相。当他回到名古屋,找到赤和青时,却发现事情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在他被驱逐的前后,是以一种他完全不可预知的方式发展的。在赤和青之后,他又去到遥远的芬兰,找到已经嫁到那边的黑。而这时他已经基本上完成了从被动到主动的转换。
在他出发去芬兰的前一天,偶尔发现沙罗和另一个男子形状亲密。这件事对他产生了影响,但他选择先将这件事情先放到脑后。回到东京后,他发现自己对沙罗的真实感情,选择了主动跟沙罗谈这件事,并跟她约好时间面谈。
至于两个人的结果怎样,who care?我们更在意多崎作的成长。
从整本书情节的渐次展开,可以看得出来,男主多崎作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受到外界的影响,说白了,就是一个套路:青春时期遇到让人觉得无法承受的巨大事件,个人痛苦——煎熬——挣扎——慢慢走出来,从心理和生理上都有所改变,谓之成长。在这个过程有不同的人去给出一些或明或暗的引导,带给他不同的成长体验。多崎作像是抽丝剥茧似的一点点将自己过去的生活、现在的生活、经历的痛苦和成长展现在读者眼前。当然,村上的这个套路又有那么一点不同的意思,多了一点他常用的奇幻手法。
心智成长这件事跟年龄不成正比,而在于自己内心是否真的愿意面对自我。
在多崎作的回忆里,他在这个近乎完美的五人小团中是唯一个没有色彩的存在,以至于他甚至有些自卑。而当成年后的他再次找到赤、青、黑三人时,却发现大家对他的印象是最有主意的人,也是执行力最强的人,恰恰与自己的感知相反。
看到这里,我总在想这个问题,当每个人被动接受各种外界认知时,对自己的认知与别人对自己的认识,到底会有多少偏差?别人只能看到自己的某一面或某几面,而自己是否能对自己有个全面的认知?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也在成长,但自我认知这件事情上,到底有多靠谱?我对于“我”,到底有没有身边的一个亲密关系者了解得更多?你以为的自己,是不是真正的那个你?
但当自己一旦开始自我审视时,真实的自我认知出现了,帮助我们更多更好地了解自己,我觉得这就是成长的标志。
沙罗的出现让多崎作真正感受到了爱情,他愿意对自己信任、自己爱的人去谈论当年对他造成近似毁灭的事情,沙罗在这里成为了多崎作的一个成长引导,作从被动接受很多事,到主动去探寻事情的真相,面对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主动跟自己喜欢的人开口……
作在中学时有了了集体的观念,但在被小团体驱逐后,他的整个认知崩塌,自我丧失,感觉自己没有存在的价值,即使后来恢复成看似正常,他其实也没有再真正面对过自己。几年后灰田的出现与离开,让他对死亡和分别有了认知,死亡不一定是一件悲伤的时候,总有人愿意接受这样的命运安排,去过好自生命中的最终时光;而人与人之前的分别,也许不需要什么郑重的告别,轻轻说一声我走了,从此再不相见。已经从死亡阴影中走出来的多崎作,淡然地面对了灰田的离开。
当作拒绝跟任何人谈到青春时期的五人组时,他其实是拒绝面对自我的,表面上正常的他,其实是无法主动去爱别人。他能够淡定地接受灰田的不辞而别,认识到这世界上就是不断的聚聚合合,但他并不是真正去接受了这些改变,而是把自己真实的感觉隐藏起来,因为他无法面对。
当一个人开始学会自我审视、学会总结自己的时候,似乎就在成长起来,当一个人开始面对自己曾经不愿意去面对的那些事、自己内心深处想逃避的念头时,就开始成长起来了,哪怕当时已经70岁了,依然是一种成长,一种与真实的自己的和解。
大多数人开始面对自己内心真实的自我,多由外力推动,也许是一件事、一个人、一件东西,哪怕只能引发自己小小的触动,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去了解,也是成长的一小步。
看完这本书,自己又开始审视自己现在的状态,每次面对自己总是觉得略羞愧,但一次比一次好一点点,这也许就是我的自我认知和成长吧。
最后,关于书中的几个细节有疑惑,有看过的同学来解惑一下么?
1、灰田讲的关于自己父亲的故事,是真的让多崎作在后来面对白的死亡时的一种心理缓解吗?
2、灰田讲完这个故事后,多崎作感觉半夜灰田的灵魂在观察自己,是代表灰田在跟他告别吗?还是别的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