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每年都有数百万大学生走向社会,进入到各行各业工作,不管你是进国企还是私企,签订劳动合同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很多人拿到合同后甚至看也不看清楚就签了字,殊不知粗心大意的背后可能让自己蒙受损失。今天就来盘点一下,劳动合同里需要注意的几个事项。
01
劳动关系还是劳务关系
什么是劳动关系,什么是劳务外包关系?相信能分得清楚的人不多,而在贵阳务工的搬运工就因为这几字之差,干了10年的工作却没有五险一金。事情的起因是企业因为疫情原因营收大幅缩水,得知准备裁员消息后,这些老员工准备让企业补缴这些年的五险一金。然而,对方却称,他们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属于外包工人。虽然目前双方各执一词,最终的处理结果也还没有出来,但这也暴露出在签订劳动合同时,法律意识不强的问题。
其实两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劳动合同必须是公民与用人单位之间签订的合同。而劳务合同,则可以是公民与公民之间的合同。劳动合同中劳动者与单位为隶属关系,单位负有为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险的义务,劳动者负有遵守单位规章制度的义务。劳务合同中双方地位均等,劳务报酬双方自行协商,雇主不负有办理社会保险的义务;劳动合同未履行不仅产生民事责任,还可能有行政责任,劳务合同未履行产生的仅为民事责任。
个人在与单位形成雇佣关系时应注意自己是否实际成为用工单位的一员,受用工单位的规章制度制约。因劳动关系产生的纠纷属于劳动法调整,要求采用仲裁前置程序,而劳务合同属于民事合同的一种,受合同法调整,若有纠纷,可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在必要时,个人主体可保留自己的工资凭证、员工证、与受雇方的聊天记录、打卡记录等用以维权。
02
约定“可根据需要调岗”,
一定要服从吗?
有些企业认为,调岗是属于用人单位的一种自主权利,可以自由地对员工调岗调薪,甚至为了让自己的行为更合理,在合同中就写明了“可根据需要调岗”。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
江苏的小王大学毕业后进入当地一家公司上班,一路从基层岗位做到了副站长。然而,由于市场不景气,不久前其所在公司被收购,小王突然接到一纸调令将其调到基层担任技术人员。虽然合同中有写明可根据需要调岗,但小王认为没有经过其同意就做决定不太妥当,交涉的过程中,公司明确表示必须服从安排,小王愤而申请劳动仲裁。最终,当地有关部门认为,该公司单方面调岗降薪,违反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要求公司支付工资差额、经济补偿金等。
为什么劳动合同已经约定了可根据需要进行调岗,却仍然不受到支持呢?根据法律规定,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依法订立的劳动合同具有约束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履行劳动合同约定的义务。假如劳动合同约定“可根据需要对员工岗位进行调整”,应当理解为双方真实的意思表示,劳动合同条款具有拘束力,双方均应履行。
03
尽可能采用行政主管部门的
示范合同文本
一般来说,劳动行政管理部门都会制作劳动合同示范文本。求职者由于普遍缺乏专业的法律知识,采用劳动合同示范文本是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如果用人单位没有这样的示范合同,劳动者可以到劳动行政管理部门购买,也可以到相关网站下载。如果双方权利义务约定不清楚,劳动者的权益很难得到保障!大家签订合同时,一定要抱着谨慎的态度。
注意看看有没有以下内容:
劳动者需要了解用人单位基本情况,如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等;
用人单位需要了解劳动者的主要情况,如姓名、住址、身份证或其它有效证件号码等;
标明劳动合同期限;
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规定劳动报酬;
缴纳社会保险情况;
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
法律法规规定的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