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你之所以缺乏创意,不是做的太少而是做得太多?
英国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卢瑟福有一天深夜走到实验室,发现还有学生在做实验。
卢瑟福问道:“你上午在做什么?”
学生回答:“做实验。”
卢瑟福又问:“那下午呢?”
“做实验。”
卢瑟福接着问:“那晚上呢?”
学生有点小得意:“还是做实验。”
卢瑟福特别严肃地问:“你整天做实验,还有时间去认真思考吗?”
临走时,卢瑟福告诫那位学生:“如果你六点前没法完成应该要做的工作,就马上回家,好好思考今天做的工作,思考明天要做的工作!”
据说因为这件事,英国卡文迪许实验室就有了那一项著名的规定:每天下午六点整,大家都必须停止工作。
其实这样的场景我们经常见到,读书时,班里总会有这样的学生:每天的空闲时间都在做作业,连吃饭的时间都拿来记英语单词,熬夜做试卷,但是很可惜,成绩并不怎么好。
当你做了许多事情,却毫无进展,不妨停下来休息一下,偷个小懒。
当然偷懒并不仅仅指的是休息,还可以选择转换场景。
人的左脑和右脑良好沟通、均衡使用时,才能拥有好心情,进而激发好创意。
日常生活中,可以改变活动,做点不一样的事情,刺激一下大脑中的其他神经元。
看书看累了,可以停下来听首音乐;写文章写累了,可以暂停去做做家务。
转换事件和场景可以交替使用左右脑,《圣经新约》的翻译者詹姆斯·莫法特的书房里有3张桌子:第一张摆着他正在翻译的《圣经》译稿;第二张摆的是他的一篇论文的原稿;第三张摆的是他正在写的一篇侦探小说。
莫法特的休息方法就是从一张书桌搬到另一张书桌,继续工作。因为工作的性质不同,一种恰好是另一种的休息。
“人的脑力和体力也是这样,如果每隔一段时间就变换不同的工作内容,就会产生新的优势兴奋灶,而原来的兴奋灶则得到抑制,这样人的脑力和体力就可以得到有效地调剂和放松。”
往往人在放松的时候,最容易,灵光一闪,突然想到某个绝妙的好点子。
比如,清晨,迎着朝霞在公园散步,呼吸着新鲜空气的时候;晚上,泡个舒舒服服的热水澡,昏昏欲睡的时候。
爱迪生有一个产生绝妙创意的好方法:
坐下来,手里抓着一个轴承,想着一个问题,然后让自己慢慢进入睡眠状态。
在他快睡着的时候,人一放松,手上的轴承就会掉到地上,砰的一声把他吓醒。这个时候他的脑子里往往会产生一些灵感,他就赶紧抓住这些灵感,记下来。
下次,你不妨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