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
“人类所有的痛苦,本质上都源于边界感的缺失。”
不管是多么亲密的关系,都必须尊重对方,这是理所应当的规矩。
的确如此,人际交往中,把握好分寸,保持清晰的边界感,是一个成年人必要的修养。
《我们仨》中的杨绛就是一个很有边界感的人。
世事纷繁,她守住了自己的心,不吵不闹,不争不抢。
不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只有守住自己的界限,尊重他人的界限,才能久处不厌,亲而不累。
标题1:没有边界感的父母,伤孩子最深
杨绛的父亲杨荫杭在教育子女方面,始终保持着得体的分寸感。
他从不会替杨绛做决定,而是鼓励她多思考,培养她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
读中学时,杨绛各科成绩都很优异。
在文理分科时,老师建议她选理科。
她很迷茫不知道该怎么选,于是去请教父亲。
父亲笑着对她说:“没有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选择什么。
性之所近,才是自己最相宜的。
不要太在意外界的评价,选你真正感兴趣的。”
最终,杨绛遵从内心,选择了文科。
父亲的尊重与信任,深深影响了杨绛。
当她成为母亲后,她和钱钟书也秉持相同的态度,让她自由成长。
当女儿决定报考北京师范大学俄语系,立志做“教师的尖兵”时,他们都欣然接受,并从未试图干涉她的想法。
然而,并不是所有父母都能做到这一点。
前段时间很火的《北上》中,顾阿莲就是另一个极端。
她出身贫寒,凭借自己的能力打拼成功。
因此,她坚信知识改变命运,能力胜于一切。
这本无可厚非,但她把她的掌控也放到了自己儿子身上。
从衣着打扮到兴趣爱好,从学习专业到工作就业,甚至连交朋友都要经过她筛选同意。
她的精心安排,换来了的是她和儿子的渐行渐远。
儿子拒绝和她交流,她愤怒、伤心,却又无可奈何。
她忘了,孩子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人,然后才是父母的孩子。
《追风筝的人》里有这样一句话:
“孩子又不是图画练习册,你不能光顾着要涂上自己喜欢的色彩。”
父母的职责,不是替孩子设计他们的人生,而是引导、帮助他们成长。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节奏。
真正智慧的父母,懂得把握“退出”的分寸。
有些事情,必须让他们自己去经历,去选择,去承担责任。
过分的干预,只会让孩子变成没有自我的提线木偶。
标题2:再好的友情,也要懂分寸
杨绛和费孝通是多年好友。
两人从小一起长大,彼此熟悉。
这段关系里,费孝通一直心怀爱慕,可惜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当他鼓起勇气向杨绛表白,得到的却是明确的拒绝。
然而,他不死心托人问杨绛:“是否还能做朋友?”
杨绛的回答温和又坚定:“做朋友,可以,但朋友是目的,不是过渡。”
多年后,钱钟书和女儿钱瑗相继离世。
费孝通时常前来看望杨绛。
此时他的妻子也已去世,彼此都是孤身一人。
杨绛自然明白老友的心思。
她礼貌地接待了费孝通,送别时意味深长地对他说:
楼梯不好走,你以后不要再‘知难而上’了。
这句委婉的提醒,看似无情,实际上却是对彼此感情的负责。
相比摆出含糊不清的态度,浪费彼此的感情。
这样干脆利落的分寸感,实在是一种大智慧。
作家毛姆曾说:“心软和不好意思只会杀死你,而适当的薄情和无情才是一个人生存的利器。”
这让我想到,金庸先生与画家黄永玉的故事。
有位香港富商想买黄永玉的画,已经谈好一副十万。
商人却突然说:“我和金庸是朋友,朋友的朋友自然也是朋友,能不能再便宜点?”
黄永玉听后淡淡一笑,答道:“那就十五万。”
商人不甘心,掏出手机拨通了金庸的电话。
没想到,电话那头的金庸却急了:“你赶紧给钱吧,不然等下就涨到二十万了!”
两位挚友,一位画家,一位作家,皆是才华横溢之人。
他们惺惺相惜,交情深厚。
但在涉及个人原则时,彼此从不逾矩。
这份克制,正是他们的友情得以长久的秘诀。
钱钟书曾在《谈交友》中写道:
“没有比中国古语‘素交’更能体现友谊的精髓。一个‘素’字,把纯洁真挚的交情本色形容尽致。”
朋友之间,热情而不逾界,亲密却有分寸。
不该问的话别问,不该管的事别管。
做到彼此尊重,友谊才能历久弥新。
标题3:好的爱情就该亲密有间
在《我们仨》中,杨绛回忆起丈夫钱钟书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相比学术上的睿智,他在日常琐事上反倒显得有些笨拙。
她生产住院期间,钱钟书独自生活。
每天来看杨绛时,总是垂头丧气地说:“我又做坏事了。”
昨天是不小心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黑了。
今天是不小心把台灯砸坏了。
这要是换做别的女人,自己刚刚生完孩子,精疲力竭,丈夫还要添乱,难免要抱怨生气。
可杨绛每次听丈夫说完,都不紧不慢地安慰他:“不要紧。”
后来,钱钟书在清华任教,父亲却希望他辞职回家乡做英文老师。
杨绛心里并不赞同这个提议。
但她却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意见,而是选择尊重丈夫,让他自己做决定。
很多人认为,美好的爱情就该亲密无间,如胶似漆。
但其实,爱情更需要边界感。
爱尔兰诗人罗伊·克里夫特曾说:“爱情不是要把你变成我,而是你仍是你,我仍是我,我们彼此相爱,并共同成长。”
总想让对方按自己的意愿做事,到头来痛苦的只能是自己。
真正的爱,是相互成全,一起成长。
我认为一段感情最好的状态,是在七分的热情中,留下三分余地,彼此尊重又各自精彩。
写在最后:
林语堂曾说:
"与人相处,贵在留白;过近则伤,过远则疏。"
人生如画,边界感便是画中的留白。
太过浓烈,会让人喘不过气。
只有恰到好处,才能让感情细水长流。
亲密有间,方能久处不厌。
我们不必打扰,尊重就好。
点个在看,与书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