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平凡的世界》
大学时初读,孙少平面对苦难生活的不屈态度深深影响了我。其中两个场景印象尤为深刻:
1、孙少平从煤井里面爬上来,田晓霞穿着洁白的裙子在煤井口等他。
2、孙少平给曹书记家打工,背大石头,背上磨出了血痂,但为了争一口气,他隐忍着,继续背。
No2、《穆斯林的葬礼》
大学暑假时候读的,出于种种原因,这部小说在网上的评价越来越低?不管别人怎么说击,我依然要为此小说站台。一位女性作者,写出如此恢弘的巨著,其构思的巧妙,对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命运的跌宕、感情的纠葛以及穆斯林身上闪光点与矛盾点的叙述,令我佩服的五体投地,自叹弗如。
印象最深的是:楚雁潮在新月的坟前拉着小提琴曲《梁祝》,深情款款,满头银丝……写在罗志祥被曝出大瓜的今天,是否显得特别讽刺?
对了,还有作者的后记:书稿捧在手里,就像是母亲在捧着的胎儿。
可以想象,作者在写这部小说过程中该是如何的投入,如何的耗尽心血啊!
No3、《论语》
幼时耳闻,大学熟读、背诵、手书,经典的味道,必须要在生活实践中去品,越品越浓,回甘醇厚,不服不行。
No4、《道德经》
2016年前后读、背,说实话,这样的书普通人是看懂的,存心不正的聪明人容易以为自己“看懂了”,然后功力倍增,并在歧途上越走越远。
有一点常暗自警醒自己:“道心无处不慈悲”,经中所讲的一切是要你去爱人,不是要你去害人。
印象比较深的一句话:善人者,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道家真是的,看破了,还要说破。
No5、《红楼梦》
在大学时通读一遍后,2016年把前八十回又读了一遍。万花筒、百科全书,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红楼梦比哈姆雷特要丰富的多。
四大名著之首没的说吧?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没有争议吧?看到有人说没有《三国演义》的大场面?呵呵
No6、《灵性的觉醒》
2017年读的,笔记写了一大本,这部书对我的作用不可言喻。虽然我对西方的文化整体上并不认同,但是博采众长,《灵性的觉醒》这本书,当时来的恰值其时。
No7、《苏菲的世界》
这本书对我而言主要是副作用,副作用也是作用,有些时候甚至是必要的。我硬着头皮把书看完之后,终于确定,在西方哲学中我不可能找到出路。那语言之晦涩,故事之无味,思辩之矫情,实在是让人读不下去。我读西方哲学的书全是这种感觉。
No8、《楞严经》
当我因缘际会,第一次看到《楞严经》时,那种发自肺腑的崇敬之心油然而生。我才发现自己原来的那点“智慧”是如此的渺小,连坐井观天都算不上,我才发现原来被人们斥之为“迷信”的佛教,其言语之美、逻辑思辨之缜密,对宇宙的形成、感官的作用、人的种种妄心的阐述,是如此透彻。在某一个刹那,我顿悟到,原来过去自己对于哲学、宗教的一切见解,都是无数个碎片,在“大圆镜智”的面前,啥都不是。
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阿难!一切世间,生死相续,生从顺习,死从变流,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
No9、《黄帝内经》
尚未读完,只读了几个外围的解释著作,还有四气调神大论。对中医抱有偏见的人,如果看了《黄帝内经》中关于养生的篇章,及对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分析,定会对那不可思议的见解感到惊奇!
No10、《心经抉隐》
元音老人的著作,2018前后拜读,看了《楞严经》之后看的,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更加确认无疑。
《心经》的注疏,市面上不下百千万种,多流于鸡汤。或有修行实证的讲解,未免高深莫测。
元音老人的注解,让人三月不知肉味。
身为中国人,以汉语为母语,你我有多幸运?我想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
今年我32岁,虽然还不算太长,但人生经历应该足以称得上跌宕起伏;虽然读的书还不算太多,但古今中外多多少少都涉猎一点。最后总结一句感悟:
任你三千年读史,九万里悟道,任你走遍多少国家,做多少科学实验,只要你有心灵追求、终极关怀,最终都必须归到中国文化上来。何以故?人道中的事情超不过儒家,宇宙中的事情超不过佛法。儒家和佛法的精义在哪里?在中国。
以汉语作母语的朋友们,要珍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