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发布的《钢琴教学的教材体系》一文,梳理了钢琴教学的传统教学体系,这个体系由基本功练习、专项技术练习、乐曲实践等部分组成,覆盖了掌握钢琴演奏技术的必备能力,按照这个体系,按部就班一步一步练习下去,必定能够系统化的掌握钢琴演奏的绝大部分技术,克服艺术表现的技术瓶颈。
可是,即使目前常用的教材已经是经过历代钢琴教育家和演奏家筛选,精选出来的,它的数量依然十分庞大,体系化的完整学习,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
1、简单叠加练习时间不能适应当今琴童的需要
用一万小时定律来解释,要想掌握一门学问,必须要有量的积累,比如勤奋练习一万个小时,就可以完成这个量的积累,同时,在量的积累过程中引发质的飞跃,从而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
一万小时定律只是告诉我们,掌握一门学问需要大量的练习和积累,将学过的内容牢固地内化为肌肉记忆,变成本能,在这样的量的积累下,还要寻求质的飞跃,才能完成突破,成为专家。
简单地从时间角度计算一下,一个人从5岁开始学习,假如每天练习一小时,需要27年才能达到一万小时。这个时间显然过于漫长了,对于众多的普通乐器学习者来说,每天能够保证一小时的练习时间都是天方夜谭,繁重的作业负担,让孩子们根本拿不出这么多的时间来练琴,毕竟,他们学琴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了解艺术,培养艺术素养,他们并不是抱着成为专家,毕生以钢琴为职业的目的来学琴的。
2、集中注意力的练习效率才能提高
从注意力的角度来看,真的耗够一万个小时就能掌握钢琴技术吗?
学习如果只是时间的简单叠加,那就容易多了,能花时间死磕的人一定成为高手。可事实并不是如此,同一个练习,用心练和不用心练的效果差别巨大。
仔细识别乐谱上的每一个标记,专注于将这些标记正确地用手指再现出来,然后通过耳朵拾取声音,反馈回大脑,和前一步识别输入大脑的乐谱标记进行比对,评价刚反馈回来的声音与脑中已输入的乐谱标记之间的相符程度,如果发现不相符合的部分,及时要求手指重新操作,耳朵再次拾取声音,大脑根据反馈再次比对、评价。
这样的练习方法,每一次都在比对、评价、改进,每一次都在逐渐接近乐谱中要求的正确效果。在重复练习的同时,将正确的操作动作,正确的声音效果,逐步记忆在脑中,让这些动作变成肌肉记忆,逐步摆脱意思控制,进入下意识也能正确执行的状态。当一个练习被逐步攻克的同时,它也牢牢地记在脑中,变成自己已有技术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样的练习方法效率非常高,学习和掌握一个新的练习所需要的时间将大大缩短。反之,如果练习时心不在焉,识别、操作、反馈、比对、评价这些环节完全失控,出于意识控制之外的随机状态,即使花费的大量的练习时间,效果也一定不理想,各种技术问题并不能完美解决和掌握,就算练够了一万小时,也一样不能成功。
利用高度投入注意力的练习方法,通过大量的练习,不断地将新的技术链接在自己已有技术体系之中,内化为不必有意识控制也能准确再现的肌肉记忆。
已有的技术体系越是准确和牢固,新的技术的习得就像是站在前一层台阶上攀登下一级台阶,难度要远远小于直接从底层攀登第二层台阶,新的技术的习得会相对容易。
这样逐步积累,层垒叠加,越到后来,新技术的习得速度就变得越快,付出的时间会相比以前更少。所以,提高练习注意力是减少练习时间,提高练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