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每次重读都有新感悟的“人生之书”。
它被誉为绘本界的哲学高峰,给孩子读或许尚早,但给父母和老师读,正当其时。
今天,我想以一名教育者的身份,郑重地和大家分享这本《活了100万次的猫》。它不是故事,而是一场关于生命意义的对话。
故事简介:
一只漂亮的虎斑猫死了100万次,又活了100万次。它曾是水手、魔术师、小偷、国王……无数人的猫,每个人都在它死时痛哭,但它却一次也没哭过。它讨厌所有主人,只爱自己。直到有一天,它成为一只野猫,遇见了那只美丽的白猫……
✅ 教师视角深度解读(为什么它如此不朽):
1. 【“被赋予”的生命 vs “自主”的生命】前100万次,猫的生命是别人的附属品(“国王的猫”、“水手的猫”)。它活得再久,也只是“存在”,而非“生活”。这隐喻了没有自我、为他人期望而活的人生。直到它成为野猫,生命才真正属于自己。
2. 【爱的本质是驯服与眼泪】猫最后为何哭了?因为它终于学会了爱,爱意味着建立联结(“驯服”),意味着有了软肋,也意味着必须面对失去的痛苦。真正的生命,正是在爱与失去的淬炼中得以完整。
3. 【给家长的教育启示】我们是否也在潜意识里,把孩子当作“我的孩子”来拥有,而非将其视为一个独立的生命去尊重和爱?这本书拷问着每一位父母:我们是在培养一个“听话”的附属品,还是一个有自我、敢去爱、拥有丰满灵魂的人?
共读指南 & 延伸思考(如何与不同年龄孩子聊)
这本书需要您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理解力,充当“翻译官”和“哲学家”。
对低幼孩子(4-6岁):聚焦“爱”。“小猫最后为什么哭了?因为它很爱很爱白猫和小猫们呀。就像妈妈爱你一样,爱让我们变得幸福又柔软。”
对学龄孩子(7-10岁):探讨“自我”。“你觉得小猫更喜欢当国王的猫,还是喜欢当自己的猫?为什么?”引导孩子思考“做自己”的重要性。
对青少年及家长自己:直面“生命”。“你认为怎样才算‘真正活过一次’?”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度(活了100万次),而在于深度。教育的终极目标,或许就是让孩子拥有感受这种深度的能力。”
这本书,建议您先自己读三遍,再决定如何讲给孩子听。
你第一次读这本绘本是什么感受?你是如何理解虎斑猫的眼泪的?评论区里,我们聊聊这场关于生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