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妈妈到工作室讲述她感觉“神奇”的一幕:六岁的女儿最近总是处在焦虑和害怕中,同时也没有那么听话和懂道理了,经常为了一些小事哭泣,朋友闹矛盾了或是妈妈不接送她上兴趣班了,很害怕跟外界接触……她总是用这六年来一贯用的方式跟女儿摆事实讲道理,但最近发现越来越不管用了,女儿自己也说不出原因,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了。
有一天,女儿又因为小事哭泣起来,她说有那么一瞬间她突然看到了女儿的脆弱,蹲下来抱着她,一点儿也不想再讲道理,只轻轻地安抚她,想哭妈妈就陪你哭一会,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女儿开始边哭边跟妈妈表达藏在她心底里的害怕和担忧,害怕自己做不好,害怕别人不喜欢她,害怕处不好关系……这些话,她从来都没有说出来过。
一直都活在头脑层面的妈妈体验到了放下头脑用心跟孩子链接的奇妙感觉,于是无师自通的就用了最好的安抚孩子的办法:看见孩子这个生命本身,不评判不纠结,只陪伴和共情到孩子的情绪,并允许她成为她想成为的样子,孩子才会一步步拥有自己的活力。
看见孩子,意味着承认并尊重孩子是个独立的、自由的、鲜活的个体生命,有自己的人生路和自由意志表达。作为父母,除了给予无条件的爱、接纳、关注、认可和尊重,不敢妄谈教育他以及引导他。
讲道理意味着你是对的,他是错的。掌控意味着按你的意志去驯化或者程序植入。父母只是身体长大了的孩子,长大的过程中多了很多对生命的限制和规则。现在的孩子都是开挂的,就活出生命而言,比大人更通透更有智慧。
有很多朋友对我的教育理念有不同的看法,于是经常把看到的一些文章发给我,问我的看法。诸如《致家长:今天不逼孩子学会“72变”,日后谁能代他承受“81难”?》、《这部耗时56年的纪录片, 跟踪英国14位孩子的成长, 道尽人生的残酷真相》,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记录了很多成功的人的历程和成就,也记录了很多不成功的人的习性和原因。
每当看到这些文章,我都只能一笑:
1、我们习惯了用量化的东西、统一标准的东西来定义所谓的成功不成功,所谓的好的人生和坏的人生。
2、无论一个人最后呈现出的人生外部条件是什么样的,每个个体自己对自己的人生做出的感受和评价才应该是唯一标准不是吗?有人问过文中的那些主人公是否真的享受、真的幸福、真的是自己想要的人生吗?有人真正关心观察过在坚持的过程中,那些小孩子究竟有没有受到过心理创伤,而影响长大后的自己每天的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吗?
况且,现在社会上有多少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或者不想要什么或者根本没有感受和感知力,每天活在头脑和逻辑判断里,根本跟真正的自己断了连接,有多少会看到自己内心真正的感受,又有多少人愿意去用心照顾和细心关照自己的感受?!
3、不理解和通透真正的教育理念,忽视孩子本身的感受,只硬生生的通过量化过的、标准化过的“指标”去妄加评判和撕扯纠结,不觉得哪里不对吗?
父母没有办法不用世俗的标准评判自己,就没有办法不用那些条条框框去限制孩子。父母没有办法允许自己轻松自在的活出自己,就没有办法允许孩子轻松自在的活,难道不是这样吗?
真正的亲子关系最简单:敬畏每一个个体生命,尊重和允许万物如它所是。
真正的亲子关系也最困难:把孩子的人生还给他们,只聚焦于让自己挣脱评判的头脑和受限制的人生,让自己诚实忠于自己的内心感受,让自己真正活出生命该有的灿烂。
这对很多人来说,太困难。
祝福每一对父母,祝福每一段亲子关系!
(PS:很多妈妈因为亲子关系来咨询我,
我做不到去教给她们许多看起来很好用的方法,
我的看起来那么好用的那么多方法也不是别人教的,而是“道”通了之后,它们全部自己跑出来的。
在我看来,解决亲子关系就一条路:碰到问题,内观挖掘自己,处理自己的感受和信念上的卡点。在自己有心力的情况下,去只给予孩子无条件的东西(无条件的爱接纳关注认可尊重),然后,把孩子的生命还给孩子。
真正看见自己了,才能看见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