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印象——桂林《世外桃源》

文/跃跶

都说桂林的"世外桃源",真正体现了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的精华。它是一幅将古桥、流水、田园、老村与水上民族村寨融为一体的世外桃源图景。桂林山水本就唯美,原始部落与山水的和谐共生,的确是值得一去的地方。

乘坐小船从燕子湖出发,当舟楫在飘逸的湖面悠然滑行,湖边沿岸的青草、杂树与远山的墨绿交相辉映,瞬间会让人有一种融入大自然的感觉。随着电动船桨在平静的湖面划出一道道水花,小船缓缓前行,转眼经过一处岸边亭榭舞台上,就会看到有少数民族女人身着华丽民族服饰,以令人心动的歌舞展现浓郁风情,让人沉醉于山水之间。当小船驶入窄窄的水道,进入一段山间暗河时,我们这些没有来过的游客,瞬间的压抑感袭来,没有亮光,唯有石洞钟乳石的轮廓与两侧水声相伴。大家纷纷打开手机照明,但这点光线,对于漆黑的暗河来说,没有丝毫作用,不过很快,眼前豁然开朗,小船划出暗河,大家才把担着的心放下,我们已过燕子洞,前方便是桃花岛,同行游人纷纷拿出手机,绕岛拍照:这是一处人工桃林,园内桃花正热烈绽放。虽知这个季节本无桃花,却也因这人造景致生出几分兴奋。

  继续前行,远近渐次出现座座苗寨,勾勒出田园生活的模样。岸边出现了在水边洗衣的妇女,在田地劳动的男人,还会有几只黄狗悠闲的在主人身边。这些美好的苗寨风采、田园生活给人带入了一个世外感觉,看到这些"原始部落"的塑造,却让我想起宋代苏子美在《沧浪亭记》中写道:"我常常乘着小船,穿着轻便的衣服到亭上游玩,到了亭上就率性玩乐忘记回去,或把酒赋诗,或仰天长啸,即使是隐士也不来这里,只与鱼、鸟同乐。形体已然安适,神思中就没有了烦恼;所听所闻都是至纯的,如此人生的道理就明了。回过头来反思以前的名利场,每天与细小的利害得失相计较,同这样的情趣相比较,不是太庸俗了吗!“来到的这处世外桃源是一个开放式的景区,它没有围墙与隔桩。田园山水、路桥村舍天衣无缝地自然融合,尽纳天地之大美。作为普通游客,此刻是否也同样忘却了一切,如同古人一样,还原了率性天真之美,尽情于山水之间。

苏子美说:" 人固动物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我们游览世外桃源,是否也会被这里面的风土人情所感动,是否也怀着排遣心绪的初衷,看船上旅客的欢声笑语、两船间的相互招手、船与岸歌舞对唱,暂且忘却俗世烦恼呢?这便是游览的各自所得吧。

船行转弯,重回燕子湖。靠岸时,渊明山庄忽现眼前。这处桂北民居建筑群,不知从前是否便叫"渊明山庄"?在山庄里,我感受到古老村落的原始生活状态。在亭台楼阁间,我遇见两位身着少数民族服饰的女娃,攀谈中得知她们实为汉族。当我问及燕子湖中的苗寨、侗寨是否真有少数民族居住,是否尚存古老的"小桥、流水、田耕、炊烟"的田园生活呢,她们坦言,这些多为迎合游客的表象,真正的原始生活早已因旅游业开发而消逝。我们所幻想的远离世俗的桃源生活,早已融入现代社会的洪流。

进入山庄的南山楼,我亲身体验了木雕印刷、石刻拓印与最早的造纸术。这次桂林之行我曾在桂林南溪山见过大量摩崖石刻后,此刻对这些古老技艺有了更加鲜活的想象,只是这些手工艺术正渐渐的被现代机械工艺制作所取代,给我留下了无尽的畅想。

世外桃源,在古代是文人雅士失意时的精神寄托,如苏子美纵横于山水间寻得心灵归处。而今在游客心中,又对这方"桃源"怀有怎样的畅想?明代归有光在《重修沧浪亭记》中说:"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澌然俱尽者,则有在矣。"如今当我们游览世外桃源,是否也会像古代文人雅士一样,也想留下些什么呢?

                                                                                   2025年6月12日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