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冬奥会闭幕式,万众瞩目,中国以9枚金牌荣登奖牌榜第三名,冬奥之后,出现了更多的榜样,老将徐梦桃终于摘金,小将苏翊鸣为自己赢得了18岁的生日礼物——一枚奥运金牌,还有大热的谷爱凌——妥妥的女主人设……
金牌的背后,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训练,是我们看不见的汗水和伤痛,他们努力拼博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但并不是人人都能成为冠军!
冠军有且只能有一个!这让我有些焦虑,毕竟也是三十来岁的人了,已近而立,显然只有羡慕嫉妒的份,人家的18岁在拿金牌,我的18岁在做什么我已经记不起来!
但是今天看到了一篇文章,第一句话是——“通才”比“专才”更能适应时代的需求。首先说明,说这些并不是因为柠檬,只是心有所感而已。
文章开头举了两个例子。
进取心强的莎拉,专注努力,获得了金融学位。看起来与莎拉完全不同的乔安妮,学习虽然不错,但是总是翘课,朋友遍布各个阶层,看起来随意又不努力。
五年后谁更成功呢?不论是从哪方面看,都是莎拉会更成功。但是《成长的边界》的作者大卫·爱泼斯坦(David Epstein)认为,最终统治世界的会是乔安妮这类的人,因为他们放弃了自己的“先机”,不把自己投入任何特定的领域,而成长为一个广泛的、多方面的人。最终,正是他们的兴趣和能力让自己不可替代。
我们从小接受的思想和教育都是要专注于一方面努力,这样才能取得成功,但事实并非如此。今年冬奥会的夺冠热门谷爱凌和苏翊鸣就很好的例子。
谷爱凌从小学习骑马,弹钢琴,参加唱歌比赛,在学校的篮球比赛、长跑比赛、越野跑比赛中都拿过奖牌。
3岁那年,妈妈谷燕就带着她去滑雪,起初是因为谷燕喜欢滑雪,在美国加州太浩湖的北极星度假村滑雪场兼职滑雪教练,那时候她就展现出了极佳的滑雪天赋。但是妈妈并没有一味的训练她滑雪,而是让她做多种尝试,尊重她的意愿。
深入了解她的成长史,你会发现,谷爱凌真的没有什么是不擅长的,但是只有滑雪做的最好,而做的最好的这项,也并非天赋,而一日复一日的努力之后的成果。
而苏翊鸣呢,估计是演员中滑雪最好的,滑雪运动员中演技最好的,中国申奥成功之后,苏翊鸣立志要在家门口夺冠,当时他已经是一个出演了多部剧的小童星了。
可能正是由于这种广泛的尝试,才能让他们更好的取得成功。
大卫·爱泼斯坦认为,这种“多样化的技能造就非凡成功”的趋势在体育之外更为明显,因为在体育之外,游戏规则并不明确,冠军并非只有一个。
他在书中提供了大量的数,表明那些在选定某一特定职业之前尝试了很多技能和职业的人,最终会在职业生涯中更快乐、更成功。而那些从一开始全身心投入到本专业领域的人,通常最终会转到一个不相关的领域,而且过得不开心。
找工作和找对象一样,在做决定之前要做多种尝试,而不是盲目结婚,去期待一个美好的结果。
并不是所有的领域都需要专业化,爱泼斯坦表示,国际象棋游戏规则透明且不变,要想成为一个好的棋手,只能从经验入手,这种情况下,缩小关注点尽早让自己专业化实际上会更好。
但是现代生活并不是国际象棋,游戏规则时刻变换,现在你经历的一切,在十年前可能只是一个梦,一个想法,而今全部实现,十年前的知识和经验现在显然不能生存,所以每样东西都会一点可能更适应时代的需求。
所以,生活在这个时代,还是不要轻易专业化,也不要着急,慢慢才能学到东西。太急了可能会适得其返,慢一些可能也没什么不好!
不能像谷爱凌一样成为冠军,但是可以像她一样,先睡十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