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历史    京剧《遇皇后、打龙袍》

《遇皇后·打龙袍》是《遇皇后》《打龙袍》二剧联演,称《遇后龙袍》。

北宋仁宗年间,包拯奉旨陈州放粮,在天齐庙遇盲丐妇告状, 历数当年宫闱秘事。此妇即是真宗之妃李定妃,是当朝天子之母,并有黄绫诗帕为证。包拯当即答应代其回朝辨冤。

包拯回京,借元宵观灯之际,特设雷强张继保灯戏,指出皇帝不孝。仁宗一怒,要斩包拯。经老太监陈琳说破当年狸猫换太子之事,才赦免包拯,迎接李后还朝。李后要责仁宗,命包拯代打皇帝。包拯脱下仁宗龙袍,用打龙袍象征打皇帝。京剧名家金少山、裘盛戎、李多奎、等擅演此剧。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天圣五年,包拯登进士第。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

嘉祐六年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 嘉祐七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文曲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