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名为《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的文章,在各大媒体扎根,在感动,伟大,流泪等推荐词下,我也认真看了这篇文章,文章的内容很直白,开头就点明了——248所贫困地区的中学,通过直播,与著名的成都七中同步上课。
原文真的很好,强烈推荐去阅读,但想必大多数人都看过了,复利青年要从现实背后看到本质,谈谈几个故事细节的所思所想,当然不会为了热点而蹭热点,这是一篇蓄谋已久的文章,赶上热点就一并谈谈,全文关键词三个,教育,互联网,真相,会引用一些文章中的例子作为补充,讲讲《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背后不为人知的一面。
教育:自学永远应该是主旋律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关于这句话,我一直不怀疑,即使许多年后,我在看李笑来的文章时突然被点醒,我仍旧不怀疑「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老师如果是滥竽充数的老师,那学生的灵魂该怎么办?说灵魂太空旷了,更准确的说法是,我们的价值观怎么办?我们的知识怎么办?
我的这一生被很多好老师拯救过,我感谢老师,也无意诋毁教师职业,只是无数的现实告诉我,滥竽充数的老师,可能不多,但总是存在的。
滥竽充数,自然半斤八两,当你以老师为尊,老师是你的权威,在老师说的都是对的前提下,你想从错误的思想里中学出正确的知识的可能性,无疑于大海捞针,即使「针」真给你捞着了,你也不敢确认眼神,敢也无法确认眼神,是不是对的针,除非你能破掉你的那害人的枷锁——老师不一定是对的。
这在县中可能吗?我曾在北大遇到过一个农村娃,他说老师有时醉醺醺的,总爱让他们自习。在那个“零一本”县,很多学生都听得出,老师讲错了。有老师晚自习布置测试卷,直到高考,卷子没有讲评,连标准答案都不曾发。
再厉害的老师也是人,人会出错,老师不一定对,即使一个老师掷地有声地坚称xx是对,背后的理由也可能是“我是老师,我不能出糗”。或许老师的尊严要照顾,或许老师的饭碗要保住,不要拿老师说的当真理,你要对得起的不是老师,往小了说,你要对得起自己的成绩,尤其是高考成绩,往大了说,知识容不得半点虚假。
学生应该怎么办?
亚里士多德给了标准答案:“吾爱吾师,我更爱真理。”
至少你可以不盲从,多翻书,多问几个老师,上网查查。
终生学习的你应该怎么办?
李笑来给了基于标准之上更实用的答案:《为什么一定要自学?》
自己的灵魂必须自己塑造,交给谁搞都不可能放心 —— 这事儿必须自己来。
需要被教育的不仅仅是学生
王红接刚把直播课引入一些学校时,遇到过老师撕书抗议。有些老师自感被瞧不起,于是消极应对,上课很久才晃进来,甚至整周请假,让学生自己看直播。
这些“撕书抗议”的老师,觉得直播课侵犯了他们的权益,甚至尊严,于是消极应对,甚至整周请假,但他们可能不会明白,自己离去后,学生还能好好学习,甚至学习得更好,他们的饭碗才是不保的。
直播带来压力,也是动力。七中考完试,老师们彻夜批改、分析上百份试卷,第二天就讲评。很多地方老师提出这要一周完成,简直不可思议,但现在必须跟上,整个学校紧凑了起来。崭新的教学方法冲击着这些老师。
有很多人,只是在把第一年的工作重复做十年,教师职业也不例外,需要教育的不仅仅是学生。
需要被教育的不仅仅是老师
课堂里是另一副架势。成都七中的学生上课下课,总热衷讨论问题。他们被允许携带手机和平板电脑,用来接收教辅资料。当老师展示重要知识点,学生齐刷刷地用它们拍照。
在网络如此发达的年达,学校禁止学生用手机,本意是好的,但结果是臭的。学生沉迷手机的问题关键在于「沉迷」,而不是手机,手机充其量只是共犯,二话不说把手机打死,看似解决了问题,不过是逃避问题罢了,看看多少学生放假后,上到大学后,无法与手机好好相处就知道了。“看似解决”这四个字也不一定准确,“没有手机就能好好学习”背后,不过是变成了藏着玩,偷着玩,即使真的没有了手机,emm,还有MP4。
一网打尽是有利有弊的,好处在于,封禁了下限,让一些不那么喜欢学习的学生,因为没什么好做,只能学习,显然是低估了人的创造力,我发呆就能坐一晚上。坏处在于也封禁了上限,让一些想进一步学习的学生,没有了一个学习利器。我至今还记得高三时,困扰了我三年的数学压轴题型,在学而思网站上被一个老师用一个套路就彻底解决了的震撼。
这震撼多了去了,化学书上死的化学方程式,一个app虚拟化学实验室,可以自己做实验,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操作,二氧化锰是黑色的这条性质,我错了很多次才背住,现在看一眼就记住了。
学校应该怎么办?
大禹治水给了标准答案:“宜疏不宜堵”,解决问题背后的问题,真正的问题是沉迷——比起学习,学生更想玩手机。这既有客观原因见上文,你有过“因为喜欢老师,所以爱上一门课”的经历吗?反过来也是存在的。
也有主观原因,学生为什么不喜欢学习,准确点,为什么不更喜欢学习?原因有很多,此处讲不完,我也没想出一个通解来,但网络直播用榜样做影响是个很好的方法,至少被证明是有效的。
“高一还偷玩手机,翻墙逃课。到了高三,主动提问,自己找题做。”刘正德说,直播班的师生们在校园里忙碌,其他班也被影响。如今普通班也都静心学习。
需要被教育的不仅仅是学生,还有教师,还有学校。在更好面前,在进步面前,谁都没有借口停止学习。
互联网是少部分人的繁荣
开设直播班的东方闻道网校负责人王红接说,16年来,7.2万名学生——他们称之为“远端”,跟随成都七中走完了高中三年。其中88人考上了清北,大多数成功考取了本科。
《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让人触动的点有很多,但最让人触动的点是互联网打破了信息不对称,屏幕显然是改变不了命运的,改变命运的是屏幕上承载的信息——基于互联网的知识共享。
我在写《区块链革命》这本书的说书稿的时候,写「互联网革命带来了繁荣,但繁荣背后藏着很多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
互联网打破了信息不对称,互联网的目标是消灭不平等,但事实证明互联网的繁荣是少部分人的繁荣。
可这少部分人,不再是某一部分人的特权,而是所有人都在同一赛道上,互联网给了所有人一张入场券。互联网之后,繁荣依旧是少部分人的繁荣,不过这少部分人不再是被少部分特权垄断。
少部分人的繁荣表述不变,不过竞争的范围变了,不再是少部分特权争夺少部分人繁荣,而是人人都有机会。
人人都有一张入场券,是人是鬼,是英雄,是狗熊,全拼实力,互联网并没有打破特权的能力,别人有钱的仍旧有钱,有权的依旧有权,但比起以前,没钱没权的你也有登上互联网舞台的机会。
你说,不公平仍在,你该怎么办?
你玩过游戏吗?你玩过腾讯的付费游戏吗?马化腾的充钱就能变强,想必你是体验过的吧。
那些游戏教会了我们,付费玩家很难战胜,但并不是不可以战胜,技术高超的大神,连外挂都可以战胜,现实也是一个道理,你没钱你没权,你一无所有,正好,失无可失,那就背水一战吧,弯道超车在互联网上是常态,悔创阿里杰克马,普通家庭马化腾,顺便挣钱丁三石···
终点仍然是少部分人主宰,但起点有了你的存在
钱权仍旧是少部分人独裁,但过程有了很多意外
灼烧无知的真相
一块屏幕带来了想象不到的震荡。禄劝一中的老师说,高一班里总充满哭声——小考完有人哭,大考完更多。有人在教室里抹泪,有人跑到办公室抽泣。不少学生一提考试就发抖。虽然早就预告了七中试题的高难度,但突然把同龄人间的差距撕开看,还是很残忍。
“我没想到我这么差。”和禄劝一中高一的女生王艺涵聊了两个小时,她把这话重复了6遍。她是镇里中考的第一名,还曾是数学课代表。但这次期中考试,考成都七中的试卷,除了语文,其他科都没及格。
直播的开始,注定是苦味的。在屏幕上变化的新鲜光影,注定挥之不去,对比不仅是在课堂上,真相的威力在于,要么一股脑逃避,不然只能勇敢面对。
直播网课,带来的首先不是教育,而是伤害。
不管是贫困的学生,还是撕书的教师,在真相面前,建立在无知上的骄傲和自尊会被碎落满地,胸口闷着的强大不甘,伴随着心跳强烈的痛苦,会从眼鼻喉中涌出,变成泪水。
谁愿意承认自己弱得不像话,谁愿意接受“坐在成都的人不是我”,谁愿意接受自己的未来得非常努力,才能有别人的不那么费力。
承认现实的过程是很痛苦的,不是那种满地打滚的痛苦,而是倒吸凉气,发出咝得一声,如同第一滴雨水落在被晒得炙热的下水道盖上,之后被世界抛弃的无奈感,像乌云倾城大雨如注,那种痛是你的每一个细胞都在抗拒的不愿,却不得不愿。
强烈的对比,每一个不平等都会搭着知识的顺风车,沿着网络过来。
这伤害是不可避免的,是世界的真相。不过真相“伤害”得不是你,真相灼烧的是你的自以为是,烧完了也就不痛了。
伤害如同大海汹涌而来,碾碎的是无知,扎烂的是无知的自以为是。
隔着网络,信息在传输,滴水尚能穿石,更何况是互联网的信息爆炸,信息的浪潮冲击会在所有闭塞上撕破了一个口子,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在现实面前,感恩还是怨恨,都只能臣服。赤果果的现实,会撕烂所有的自以为是,将它的残忍与残酷,展现无遗,这过程无疑是痛苦的,自我麻痹与逃避背后,都是为了保护自己,但保护的是无知的自己,弱小的自己。
幸运的是,这一直播就是三年,三年会改变很多东西,时间会平抚不甘,接受了现实并再度启航的学子们,在出发之际就已完成了成长,差距依旧存在,但起码同在一个跑道了,剩下来的是改变的发生。
复利青年为什么要坚持写文章,因为我也想当一个“屏幕”,把我眼里的新世界“直播”给你看,虽然帮助微乎其微,但我希望我也是一根绳子。
那种感觉就像,往井下打了光,丢下绳子,井里的人看到了天空,才会拼命向上爬。
结语
害怕的不是美好,而是未知和陌生;
痛苦的不是变好,而是愚昧与逃避;
真相总是这样,像一把利剑撕碎我们观念形式上的所有安慰。
真相撕碎了我们的费尽心血搭建的玻璃盾牌,却不是为了伤害你,你当然可以选择忽略这个真相,然后继续造起你的玻璃盾牌。你还可以选择的是,拿起真相这把利剑。
感恩这个残酷且变好的世界
更多好文章
财富转移:理解商业本质这篇文章就给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