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说的天空蓝
第一次读迟子建先生的文章,是偶然在某个微信公众号上读到她的散文《雪山的长夜》,记得当时读罢,心里升腾起一些暖意,在我眼里,她是一个很酷的女作家,文风简洁明快,感情也潇洒纯粹,我因为保有对作家深深的敬意与好感,所以读《额尔古纳右岸》这部作品之前,也对这部作品有很高的期望。
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时,仿佛在观赏一副画卷,小说的讲述方式绵长生动,一个小民族的大爱和大慈悲,被展现得温和、质朴、淋漓尽致。我在读完整部小说后,回顾作者写这部作品的初衷,思考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发展状大,与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信仰和力量密不可分,也与这个民族拥有的最纯粹的情怀、最谦卑的对自然万物的敬畏密不可分。
“我”是小说的主角,作者没有告诉读者“我”的名字,只是从年近九旬的“我”的角度,平缓地讲述了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一个个故事、一段段命运和一种种人生,所谓“举重若轻”放在这样的叙述方式上,再合适不过了。“我”一生有过两段婚姻,两任丈夫都是氏族的佼佼者,先后与“我”孕育了两男一女三个子女,“我”的两任丈夫先后死于寻找驯鹿和与黑熊搏斗,去世的方式不同,死因却都是保护氏族和他人。漫长的人生中,“我”经历了饱满的爱情,享受了天伦之乐,也承受了亲人相继离世的痛楚,在亲人手足的抱憾离世中,纵使痛苦不堪,也能劝服自己坦然处之,“我”作为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子女,为保持对自然与命运的崇敬,隐藏了自己的爱与恨,喜与悲。
生死是贯穿整部小说的主线,一个自由纵身于天地的民族创造生命的力量是强大的,但依旧无法违抗自然对人类命运的安排,新生命的诞生和旧生命的终结相互接续着构成了整个额尔古纳河右岸的生存模式。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人们面对生命的终结时,用坦然和忍耐代替嚎啕和哀戚,小我的哀伤与自然的平衡发展相较,确也微不足道。而这样的气度和魅力,来源于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人们,来源于他们宽广的胸怀和认知。
“妮浩”在我看来整部小说中最有魅力的人物,她是“我”的弟妻,是尼都萨满的继承者,第二位氏族萨满,拥有通晓“神”的旨意的能力,在族人危难之际,用“跳神”的方式解救族人。而我之所以喜欢并崇敬她,是因为她作为一个女性,明知解救族人的行为会让她失去孩子,还是不惜牺牲自己保全他人。她是柔弱的母亲,更是氏族的引领者和保卫者,她对所有生活在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人们充满了深情和担当,这样的她,被作者赋予了一些神性,她像一直最简单却最重要的画笔,勾勒了整个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边界,而这个边界,是用爱、善良和坚韧造就的一切优秀品质。
驯鹿是为生活在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人们提供帮助的动物,看书时,我总在脑海勾勒它们的形象,漂亮的鹿角、明亮的眼睛、健壮的四肢······它们与人们的和谐共处,归功于人们对它们的尊重和爱护,所以它们骄傲、干净,它们不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附属品,而是人类的朋友和依托。热爱和尊重自然的创造,自然以宽容和给养回馈于你,这是如我一般庸庸碌碌之辈一生都该铭记的道理。
在人类所谓“文明”的脚步嚣张跋涉于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时候,那些我们熟悉的人都已经离世了,这样真好,他们的灵魂至少回归了苍茫的天地,从此不受叨扰。
迟子建先生在谈到自己这部作品时说:“大自然既向他们敞开了美好而和谐的一面,也给了他们严酷而凄清的一面。这两个面互相照映,因而被他们折射出来的命运是壮美的。”夏天,我常常于晚饭后散布在单位通向水库的小路上,流连于辽远壮阔的天地,惊叹于大自然的细腻和神奇,某日雨后,看见头顶的天空澄澈高远,深知每一方澄澈高远的天空下必定有一双澄澈高远的眼睛和一颗澄澈高远的心。
谨以此文致敬迟子建先生毫不保留呈现于我们面前的那一颗颗跳动于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澄澈高远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