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上买了8本书。除了一本易中天的《从春秋到战国》,别的都是畅销或曾经畅销的小说。
这些天常常喝酒的缘故吧,晚上打开书总是很难读出效率。有时是走神,有时甚至读到想嗜睡。那天放下《左传》重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竟还读得津津有味,便忽然心血来潮,一古脑儿订购了这些一直想读却没读到的小说。说来惭愧,经常对一些名著谈论时如数家珍,比如故事的发展,比如人物的评价,但往往都是被别人强加的,而不是自己坐下来从阅读中体味而来。
昨晚带回家3本。先翻了易先生的那本“中华史”,比较失望。倒不是易先生的问题。从前听易先生品三国,学到很多三国硝烟外的东西,如九品中正制,如成都的士族。但这本更像是一种对小学生的历史普及,对我的确很难吸引。另一本《苏菲的世界》,我先瞟了一眼目录,又匆匆到正文里寻找了一番,没见到我最喜欢的尼采的名字,便先放一边了。
再拿起《挪威的森林》,便没有急着往后翻。连前面译者长篇大序也只扫了几眼。以前儿子在央视电影频道上看电影,常常诟病开演前的那几十秒“剧透”。对于读书似乎更为严重,如果在开篇便不自觉顺从了别人的视角,后面的阅读岂不如同戴了有颜色的眼镜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