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知识点与素材积累是极重要的两个因素,在当下的语文教学课堂,我越发感受到知识点与素材容易忽略。一是每周六节课,每节课40分钟的语文课堂时间有限,可见有很大部分工作量需要学生花时间精力进行课外辅助,需要内化。二是理科班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兴趣的实则很少。这种天然矛盾难以填平。
在笔者有限的认知区域,理工科思维和文学性思维有较大差异,生活中经常有说理工直男情商不太够,就有这意思。理科班一女生委屈的跟我诉苦,说好朋友当众说她100%是真愚蠢。这孩子属于大大冽冽性格的女生,见好朋友这么说自己,内心得多伤心。说这话的女生,在我的认知中她说话说有一图为快,简单方便的意味。主观题答题字数难得挤出几个字。有一次辅助她作文,她自至自终认为自己的很ok,后当语文老师的面说:“我不觉得学语文有什么用,简直就是浪费时间。”
从实用功能来说,理科学生更易于接受得分,高考应试的核心是总分最大化,从实用主义角度,能够迅速提分的学科是值得投入的,而语文则与之相反。也难以理解费尽心思揣磨他人想法,他们认为简单直接比拐弯抹角要实用得多。
又是实用主义。
大到一个社会,小到一个人,从老庄学说我们知道无用为大用。当下社会,越是物欲横流,商品经济发达,便越是简单直接,易于满足快感。时代的洪流席卷每一个个体,这些00后们,他们在商品经济的浪潮中,能长出一分细腻多情的心多么不容易。
说到这,语文知识的累积是他们的弱点,且是盲区。语文课上你让他体会主人公的情绪,不好意思,我还是拿一套数理化试卷刷刷吧。既然这是难以改变的事实,那语文老师怎么办呢?从一个理科出身的语文老师身上我找到了部分答案。
让文字立起来,将文本上那些泛滥成灾的密密麻麻的文字,梳理好,让它们支棱起来。
活动育人,实践育人。在文字中构建框架,将没有生命的文字(理科生眼中一个句子超过了五个字那就是废话)变成一个个可摸可触的生命体,就如同生物里的草履虫,有形可动。
在对《孔雀东南飞并序》这个作品备课的时候,经历了漫长且复杂的变化过程。首先,这篇文章文本很长,作为语文老师,先要理解文本,第一遍速读,迅速将段落标明,第二遍细读作批注,做批注需要调动自己的阅读生活经验,充分发挥想象力,调动所有可控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术语进行尽可能准确的表达。这一通下来两个小时不知不觉过去了。我们还只是解决了阅读的两个层次,一是陶渊明先生的“不求甚解”,二是部分苏轼老先生的“八面受敌”。
此时将客观文本变成了囊括读者自身体感的一个大混沌。薄书读厚,且找不到出路。这种思维习惯伴随笔者多年,一直没有改变。没有走出去,也没有引进来。困囿于自身。不知处于此惯性思维状态的是否只有笔者一人?读书不求甚解,那是理想极致状态,作为教师,读书是有目的的,教师身份本身就是目标。完成解读,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有限的时间有更多元更丰富的语意交流是我们存在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