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多年前听过一句话叫“如果全世界都背叛了你,那么我会站在你背后背叛全世界”,当时听完 w(゚Д゚)w 我滴妈啊,这也太让人感动了,让当时处在青春期的我,觉得身体里的血都沸腾了一下。
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中二时期早就say goodbye了,这句话忘的连影儿都没有了,可最近一部电影一下子又把它给我 噔、噔、噔地拽回来了,那就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老爷子的新片《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
里边儿有“哀歌”两个字,就知道内容肯定不怎么愉快。跟上一部电影《骡子》一样,伊斯特伍德再一次把焦点放在了小人物的身上,以他们的视角讲故事,只不过这一次由真人真事改编,与主人公牵扯的事件震惊全美。
理查德·朱维尔是一个成年后还跟妈妈一起生活的胖胖的男人,单身,生活很有规律。每天做着安保的工作,上班的时候那些警察同事偶尔还打趣他,看起来似乎有一点儿loser的样子。不过他对这些全不在意,他一心想着要当一名正义的执法者,甚至每天中午用仅有的半个小时休息时间去玩儿射击游戏,为的就是将来去执法部门工作做准备,而且每天回家后都会自学刑法。
几年后,朱维尔在奥林匹克公园的一场音乐会上工作,没想到一场爆炸却改变了他的一生。那天,虽然他肚子不舒服,却依然坚持工作。到了现场,他时刻保持警惕,对场内每一处值得怀疑的情况都十分认真的观察,比当时园内的真正的警察还要尽责。
在这种警觉下,他发现了一枚装在背包里放在长椅下的炸弹,马上通知警察,疏散群众。以他的身份,工作到这里就结束了,但由于内心强烈的责任感,他依然留下来,帮忙疏散群众,就在这时,爆炸发生了。
爆炸后,周围一片混乱,等现场平息下来后,天已经亮了,有一位媒体负责人找到朱维尔,邀请他参加电视台的采访,说他是英雄。可朱维尔首先考虑的是救援人员的人手不够,认为自己加入疏散人群的工作更重要。
在电视上的朱维尔,没有丝毫居功的样子,只是觉得自己做了应该做的事,回答问题十分得体,很符合自己工作人员的身份,但等他回到家,抱着妈妈才发现,他也只不过是一个受到爆炸惊吓的普通人。
各种形式的媒体都在报道他,称他为英雄。甚至还有出版商主动打来电话为他出书,他的妈妈也无比为他骄傲,被救的人为自己的幸运而开心,朱维尔为做了正确的事,救下许多生命而开心,可这样的情况,仅维持了三天就结束了。
FBI在调查时,先入为主的听取了朱维尔上任雇主,一名院长的话。可那位院长对朱维尔的看法掺杂着许多偏见。此时,一名为了新闻毫无底线的女记者,以勾引的方式,从调查这件事的肖恩探员那里获得了仅仅是调查的信息,将其发表在报纸上,引导舆论,就此一发不可收拾。其他媒体蜂拥而至,将朱维尔家门口围堵的水泄不通,想要探听真相。而警方因此备受关注,增加了不少的压力,更为努力的调查朱维尔。从这时起,朱维尔由一名忠于职守,拯救了100多条生命的英雄,变成了居心叵测,制造爆炸想要引起关注的危险份子。
不知所措,无路可走的朱维尔只能想他唯一认识的律师朋友布莱恩特寻求帮助。当全国的目光都集中在朱维尔的身上,各路媒体都怀疑他,甚至连好朋友都带着窃听器上他家做客时,布莱恩特成为了那个为他而背叛全世界的人,在洪流中逆流而上。虽然朱维尔自身也许有很多问题,但布莱恩特始终坚定不移的站在他身后,最终他们的坚持获得了胜利,朱维尔打赢了这场仗。
就像开头所说,这种类型的电影重点不在于结尾,而在过程。整部影片中伊斯特伍德毫不留情的嘲讽了FBI探员、不负责任的记者以及看起来衣着整洁,内心肮脏的院长。
影片一开始,导演就将朱维尔诚实正直的性格,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善于分析的判断力展现出来。电影开始,布莱恩特正在打电话大发脾气,朱维尔作为工作人员,为员工供应工作用品,恰好路过,听到了争吵,当被发现时,面对布莱恩特盛怒下的询问,问他是否在听他的谈话,朱维尔毫不犹豫的承认了,我想,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人做到这点都很难。朱维尔就是这样一个人,面对自己做过的事,即便是不好的事,也不会否认。
而当时布莱恩特的发火对象是政府参议员,这也从侧面说明,他与朱维尔是一样的人,他们会为自己心中认为对的事坚持到底,无论对方是谁。这之后,布莱恩特为了朱维尔,与FBI之间毫不让步的强硬态度也就不难理解了。
布莱恩特向朱维尔要胶带,朱维尔却说“你可以看一下下面的抽屉”,以及另外的抽屉里补放了新的士力架。布莱恩特很好奇他是怎么做到提前补充这两样东西的,朱维尔告诉他,他看到胶带不够用了,以及注意到垃圾桶里的包装纸,猜测他爱吃这个。朱维尔在如此简单的工作上都如此心细,对比FBI那些的专业人员,无视证据依靠想象和舆论查案,真是给了他们一记耳光。
肖恩探员在明知道要保密的前提下,没有抵抗住美色的诱惑,把还在调查中,仅是一个方向的内容透露给了记者。在调查过程中,将朱维尔的家里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拿走调查了,派人监听,在没有找到证据的情况下,依然浪费时间调查。最过分的是,直接忽略掉朱维尔身上最不可能的犯罪证据。在爆炸发生前,真正的凶手向911打电话进行威胁,根据时间前后推断,朱维尔不可能犯罪,而肖恩探员,宁可认为有同犯的存在,也不放开错误方向。
那名为了获取新闻不择手段的女记者,以不正当的方式从探员那里得到了未经证实的消息发布出去,用诱导大众的方式得到关注,为了自己的事业更进一步,全然不在意真相究竟是怎样的。正因为有了她的误导,才使事件逐渐失控。
而那位衣着光鲜的院长,伊斯特伍德在这里放了一个小小的对比。他虽然受过很好的教育,有着体面的社会身份,但与穿着随意,大腹便便,身陷丑闻的朱维尔相比,有句话怎么说来着,“喷了这么重的香水,我都能问出人渣味儿”。他因为朱维尔坚守自己的指责而开除他,认为他不正常,想引人注意。他在爆炸案发后就马上联系了FBI探员,将自己偏见告诉他们。
影片中最令人心疼的角色,出了朱维尔本人外,就是朱维尔的妈妈了。她是一位平凡的母亲,每天照顾着儿子的生活,是他最坚实的后盾,他们母子情深,相互关心。在朱维尔成为英雄时,她感到无比的自豪,当局面发生180°转弯时,她承受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孤立无援,无法保护自己的孩子,只能看着他蒙受冤屈,巨大的无力感淹没了她,但在他需要时,又挺身而出。凯西·贝茨的演技必须吹一下,知道儿子成为英雄时嘴角上扬的微笑,面对突如其来转变的茫然,受到衣物检查时的屈辱,无能为力的哭泣,面对媒体时的痛苦与勇敢,都演绎的恰到好处。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在拍摄这部电影时,为了确保真实性,将影片中出现的报纸名称、排版、选用的照片、标题都做的一模一样,包括朱维尔客厅里那张穿着警服的照片也与现实中的所差无几,为了增加观众观看时的体验感,影片中多处采访,新闻内容的画面,都做成了老式电视机屏幕的样子,演员的样貌、发型、穿着也基本还原了真实人物。
理查德·朱维尔是一个一心坚守法律和秩序的人,不管是在校园里还是在社会中。当他被FBI“抄家”检查,甚至连锅碗瓢盆,内衣内裤都打包带走,连垃圾桶都翻个底朝天时,他表示完全理解理解这种行为,因为这是工作程序;当被采集头发样本做DNA检测时被问到是否还为自己是执法人而骄傲吗?他回答说“如果工作再努力些,可以把观众疏散的足够远”;当他的妈妈不理解为什么自己的儿子会成为重点调查对象时,他说那是办案程序,第一个发现现场的人总会被第一个调查……
电影中有一个小细节,理查德家里的门上,从事发前,调查中,和案件结束后,始终都插着一面美国国旗,我想这面国旗,就是理查德对正义的坚持。
“电影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