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宋慈的胆识令人敬佩,他抽丝剥茧的查案方式也是值得赞赏,而他的不畏权威更是破案的关键之处。
在《宋慈洗冤录1》中,宋慈在调查何太冀岳祠悬吊案时,发现四年前的巫易之死存在疑点,决定翻案并开棺验尸。他选择大张旗鼓地进行这一行动,主要出于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 四年前的巫易案可能涉及权贵或权谋的掩盖,宋代司法强调“程序”,尤其涉及旧案重启时,公开操作可避免被指控程序违法。
第二,岳祠案中巫易之死被掩盖四年,说明案件背后存在强大的压制力量。宋慈通过公开验尸引发民众关注,形成舆论压力,目的迫使地方官员无法再敷衍塞责。这种“借势而为”的策略,是宋慈在官场博弈中的智慧体现。果然在宋慈开棺验尸之时,受到提点刑狱元钦阻拦。
第三,通过公开验尸:他既保护了自己,避免被构陷,又巧妙利用规则漏洞推进案件,为后续破解悬案埋下伏笔。
最精彩桥段“红伞验尸”:
宋慈接过刘克庄递来的红油伞,撑开,对着阳光,遮住了遗骨。红油伞笼罩之下,整副遗骨大都没有变化,唯有一根肋骨,微微泛出了些许淡红色。
宋慈目光微变,凑近细看,只见这根肋骨位于心脏所在之处,显露出淡红色的地方,位于这根肋骨的中段,那里有一处细小的缺裂。
宋慈解释道:“血荫原本难以辨别,但蒸骨之后,以红伞遮光验骨,血荫便可显现。骨头上若出现血荫,必是生前受过损伤,若是没有血荫,纵然骨头损伤折断,也是死后造成。巫易遗骨上有不少缺裂之处,大都没有血荫,应是下葬后,蛇鼠啃噬所致,唯独这根肋骨上的缺裂之处出现了血荫,那必是生前所受损伤。我已仔细看过,这处缺裂裂痕平整,应是利器所致,可见巫易生前胸肋处曾被利器刺中,而这被刺中的位置,正是心脏所在。”说完这番话,他目光一转,看向元钦,只见元钦正盯着遗骨上的血荫,其脸色已微微有些变化。他又看了一眼人群中的杨菱,杨菱正目不转睛地望着遗骨,黑纱之上的那对眼睛里透着震惊。
史弥远道:“你的意思是说,巫易不是自尽,而是死于利器所刺?”
宋慈道:“目下还不能断定,需派人问过巫易亲友,若巫易胸肋处没有旧伤,那这伤就只可能是他死前所受,到那时才能说他不是自尽,而是死于胸肋被利器所刺。”
史弥远道:“元大人,你是提点刑狱,不知对此有何高见?”
“宋慈所言血荫一事,句句属实。”元钦应道,“巫易肋骨既出现血荫,必是生前受过伤,但要论是自尽还是他杀,还须查清巫易是何时受伤。”
红伞验尸的具体做法是利用红油纸伞在阳光下透过的红光来检验尸体上的伤痕。这种方法在古代被用于验伤破案,其原理在于红光能够通过伞面照射到尸体上,使得瘀血等伤痕在红光下变得清晰可见。这种方法在五代时期就被和凝发现并记录在《宫词》中,后来在宋朝被李处厚等人应用于实践中
以红油伞遮挡日光,透过伞面观察尸骨伤痕。其原理与现代光学中的“分色法”不谋而合:红伞过滤其他色光,仅让红光穿透,使皮下淤血、骨裂痕迹在特定光线下显现,如同“显影剂”般揭示隐伤。
这种方法利用了不透明物体的颜色取决于其反射和透过的色光的原理,红光能够透过伞面照射到尸体上,使得瘀血等伤痕更容易被识别。
“红伞验尸”是宋慈破岳祠案的关键手段之一,这一细节看似奇妙,实则凝聚了古代法医的智慧与对真相的执着。读完相关章节,不仅惊叹于宋慈的科学精神,更被其背后的人文深意所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