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音
书评到底该如何写?是要给读者提供价值?还是凭着自己的喜好注重输出感受?文风是要接地气?还是需要堆砌华丽的辞藻、巧妙使用修辞?在持续地书评创作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这类问题。
直到我近期看到后浪出版的《角谷的藏书架》一书,我才发现,书评怎么写都好,好的书评并没有固定的格式,它可以有多种模样,不需要中规中矩。
<《角谷的藏书架》作者是谁?>
书籍作者是角谷美智子,不得不说,这名字有点奇怪,倒是挺好听的。值得一提的是,角谷美智子不单是个名字(名词),它还是个动词,一个作家之间相互调侃的动词。
作家们用“我被角谷了”来形容自己的作品被角谷评论,用来定位自己在文学界的声誉。那不论角谷的评论好与坏,只要被角谷“宠幸”,其作品一时间都会被推入风口浪尖,成为当下谈论的对象。
为什么会这样?角谷究竟有什么魔力?她的学历、工作背景如何?
角谷除了耶鲁大学毕业生,还是普利策评论奖得主,更是《纽约时报》前首席书评人。角谷退休前一直恪守“三不一没有”(不出书、不推荐、不收钱、没有朋党)的清规,这使得她远离利益纠葛,可以客观公允地按自己的喜好评价文学作品。总结一句话,角谷是英文世界文学评论的标杆。
这样一位评论大咖,她心目中的100部经典到底包括哪些?这就让人很想一探究竟。
翻开这本书,发现我手边就有她推荐的几本:《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了不起的盖茨比》、《天生有罪:特雷弗.诺亚的变色人生》,
另外《赎罪》和《看不见的人》我看过同名电影,诺贝尔奖获得者索尔.贝娄的作品《更多的人死于心碎》我也有一本,细细比较,感觉自己跟名人的思想距离又近了一步,嘿嘿,心中暗自窃喜!
<《角谷的藏书架》到底写了啥?>
在本书中,角谷一改常态,首次颠覆“冷面书评人”人设,化身读书小迷妹,向读者朋友们出具了一份私人藏书录。这里收录了她100篇左右的书评文章,130多本书籍,题材涉猎广泛,内容丰富,包括文学经典、诗集、历史政治、戏剧研究、名人传记、儿童文学等等。
怎么说呢,读角谷的评论,有一种让人说不出来的味道,写得是真好哇!怎么可以有人分析作家的作品这么偏僻入里,深入“骨髓”?
怎么可以有人把评论写成氛围感满满、让人如痴如醉的小诗?
或许是她书籍看得太多,变成了长着两条腿的“图书馆”??
就拿《看不见的人》这一本书来说,她评论说:
在美国,“看不见的”是对黑人的一种隐喻:被忽视、被迫害、被贬低,受制于不同的正义标准,并被贴上粗暴的种族偏见标签。与此同时,埃里森(书籍作者)认为,“看不见的”是我们所有人都面临的一种生存状态,我们试图摆脱他人的期望和假设,把自己定义为独立个体。
在评论《凡.高书信全集》中,她说:
人们可以一眼认出她的画作:他在法国南部居住的日子里,炽热的阳光充满了画布,荧光闪闪的群星在夜空中旋转,一丛光彩夺目的鸢尾花点亮了花园,一群乌鸦在暴风雨的天空下飞过一大片金色的麦田。
读她的这些评论,不难发现角谷眼界的宽度、思想的深度、知识的厚度该是普通人远不能及的。嗯,此刻,我摸摸自己的胸脯,还是得下苦功夫,好好学习啊……
<听角谷说说,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书籍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它虽只有砖块般大小、外在制作成本亦不高,但却像时光机,能把我们传送到过去——汲取历史的教训,也能让我们到达理想幸福或丑恶不幸的未来。
这样描述书籍的作用可能太过宽泛,来看看角谷内心对书籍的看法,她是这样总结的:
书籍能将我们运送到地球上各个偏僻的角落,甚至更为遥远的星球和宇宙;
书籍带给我们现实中绝无交集的男男女女的故事,阐述那些灵光一现的伟大发明,令我们有幸瞻仰前人的智慧;
书籍教会我们天文、物理,植物学和化学知识;向我们解释太空飞行的动力学和气象变化;带我们认识与我们自身的想法迥异的信念、观点和文学作品;
书籍能突然将我们带到虚构的国度,比如《绿野仙踪》中的矮人国,《魔戒》中的中土世界、纳尼亚王国和爱丽丝仙境,以及麦克斯当上野兽之王的地方。
她还说,书籍既是她逃避现实的好去处,也是她遮风挡雨的庇护所。
呵呵,这不印证了大作家毛姆说的那句话嘛:
读书是一种享受,它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既然读书这么多好处,还有什么理由不捧起一本书来看呢?
都说开卷有益,或许某些作者的观点你不敢苟同,但也能发现一个看待问题的另类角度,收获一种新思想,不是很好吗?遇到难题啦,从书中找方法,也总比一个人在那抓耳挠腮、面红耳赤好得多。
后浪推出的这本《角谷的藏书架:100本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中文版,从封面、插图到内页,全书贯穿了“藏书票”的主题设计,书中配有《纽约时报》御用插画师的30幅藏书票样式插图,内文四色印刷,内封布面烫金,装帧设计极为精美考究。
这真真是一件别样的艺术品,我又可以去炫耀一番啦,哈哈
如果你跟我一样,也是一名藏书爱好者,一定不要错过它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