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当中,第一次系统化的接受“文化”这一概念是在中学的哲学课本上,那时候所知道、所理解的文化无非就是与物质世界相对的精神世界,文化看不见摸不着,其载体有书籍、建筑等等,各种各样的文艺活动也被我们称为文化,知道文化对于政治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读了由龙应台花几万字而写成的《文化是什么》以后,对于文化,我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在龙应台看来,文化就是一个人迎面走来时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是他的整体气质;是他走过一棵树,看见树枝低垂,他是随手把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的选择;又或者说是一只满身是癣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从来没有觉得,文化居然如此简单,离我如此之近。以前一提到“文化”两个字,想到的就是国家上层领到人颁布的各种有关文化的制度,相关部门举行的文化活动,出版商出版的书籍,而我们普通大众要做的大概就是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干巴巴地喊着这个口号!很少想到打开电梯门谦让他人的行为竟也是一种文化,过马路时搀扶盲者、礼貌地接过小贩递过来的零钱、拥抱工作了一天回到家的亲人、撞到他人的一句“抱歉”……这些时时刻刻发生在我们身上,每天都在上演,但却被我们忽略的生活细节就是文化!这些品位、道德、还有智能,就是文化积累的总和。正如龙应台所说的那样,文化不过是代代累积沉淀的习惯和信念,渗透在生活的实践中。我们实在是没有必要天天喊口号,去街上贴横幅,宣传所
谓的文化,提高人们的文化意识。
农家妇女换裙招待客人;母亲将邻家孩子的篮子填满;老农将粉墙漆得雪白;戴斗笠的老人家让女孩坐毛巾而不坐报纸……这些场景,我也曾见过一些,小时候过年的时候家里会做油粑粑(一种油渣食物),母亲每年都会让我给姑婆拿一些去,而我从来也不是空手而归,姑婆也会给我装得满满的让我拿走。那时候就简单的认为这是长辈对晚辈的爱,并不曾想到这与文化有什么关联,但是现在想来,却也如此,所谓文化,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在特定的地理、历史、经济、政治条件中形成的风俗习惯。
龙应台在书中还提及说,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因为中华文化,把五十六个不同的民族联系在了一起;因为荆楚文化,我们对荆楚大地上可爱的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因为拥有相同文化的认同感,我们对同胞的理解慢慢的不再停留在字面上意思。人之初,性本恶。刚出生的婴儿与刚出生的野兽在心理上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只有在后天的成长中才会凸显出人性的特点来,而这就是文化发生的作用,文化的魅力。
什么是文化?我想大概就是一种价值观,是一种对他人、对自己、对生活的态度,是一个没有读过书但依然能生活在长辈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的环境下,文化没有那么遥远,那么高高在上,她就在我们身边,伴随我们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