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摘录 分享给大家

在网上看到的一篇文章,分享给大家

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这八个字,堪称王阳明的“八字真言”,乃阳明心学的最高精华。其背后,则是一种世间最高明的心理学。

心不动——王阳明最可怕之处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还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哲学绝非是书斋里的空想,而是实实在在的可以学以致用的学问。用到政治上,王阳明成了第一流的政客;用到战争上,王阳明则成了最可怕的军事家。

  他提出“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的八字真言时,正值江西的宁王造反,而他作为当地的最高官员负责平叛。当时,他的一个下属抱着一腔爱国热情,想与宁王奋不顾身地作战,王阳明问他兵法的要义是什么?这个下属答不上来。王阳明随即讲了他的兵法要义,就是这八字真言。

  这八个字到底告诉我们什么?此心不动,更伟大的哲学家老子有最富有诗意的表达——“致虚极,守静笃”。随机而动,捕捉到事物的本质而在恰当的时机行动。要做到随机而动,前提是此心不动,先让你的心安定下来。

  我们的心经常处于“妄动”状态,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像滚雷一样不断地在我们心中炸响。绝大多数人却对自己的妄动没有觉察能力,套用精神分析的术语,这些没有被觉察的妄动就是潜意识。我们以为,自己是根据意识层面的某种想法去行动的;但其实,是我们没有觉察到的潜意识在驱使着自己这样做。

  未经开发和修行的潜意识是混乱的,其运作机制是以维护自我为中心,而不是道理和规律,所以充满矛盾、顽固和狭隘。所以当我们被潜意识所控制时,我们就会处于程度不同的失控状态。妄动,就是这种状态。

  这时,我们看到的世界,就是被我们的心念加工过的,被我们的成见扭曲过的,而偏离了真实。我们的行动就有点像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不可避免地犯一些低级错误,甚至滑向深渊。

  宁王就是这样一个人,所以他后来犯了很多战略和战术上的错误。作为对手,王阳明的心却可以不动,于是他的心就是一面空明的镜子,宁王的妄动会清晰地映照在这面镜子上,其致命缺陷会被王阳明一览无余。结果,王阳明可以随时抓住宁王的漏洞“随机而动”,不仅可先发制人,也可后发制人。

  宁王这种问题,即使在强人中也极为普遍。譬如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突袭苏联前,有无数情报被透露给苏联,但斯大林抱定一个念头:“希特勒不会愚蠢到攻击苏联。”所以对这些情报视而不见,并且在战争爆发前一天气急败坏地下令,枪毙了一个反叛到苏联的德军士兵。甚至当德军的大规模闪电战开始后,斯大林仍认为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没有及时下达反击的命令,结果让苏联红军在战争开始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伊拉克战争期间,萨达姆也是认定布什会像老布什那样,发动战争就是为了教训他一下,当美军攻到巴格达时就会停下来。此外他还故布疑阵,让美国和联合国情报人员,怀疑伊拉克果真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从而投鼠忌器。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斯大林和萨达姆就是“此心已动”,对自己的念头过于执著,结果就不可能及时看到事实的本相。

  在“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的理念指引下,王阳明成了最可怕的军事家,他一生打仗无数,未尝败绩。他去世前一年,两广再次叛乱,其他人无法平叛,朝廷不得已再请王阳明出山。孰料,叛匪一听说鼎鼎大名的王阳明要来,立即就投降了。

  试着去了解一下你的内心,你一定会发现,你的头脑中有着仿佛永不停歇的念头。如果你想发现世界的本相,你想真正看到别人的存在,你的心就必须要有空隙。

  心中出现了空隙,就会自然而然地感应到对方的真实存在,这时就是王阳明的“此心不动”。而心一动,你看见的就只是你的妄念在对方身上的投射,而不是对方的真实存在了。

做到心不动——世间最高明的心理学

  如何做到心不动?答案就是:让念头自然流动。

  而我们平常都是怎样的呢?念头起来了,要么跟着它走,被念头绑架;要么是对不好的、自己不认可的念头自责和压制,这就与自己的内心发生了对抗。无论哪种,人往往都是不自觉的,这就是执迷的症结所在。

  这两条路,都是不归路。被念头绑架的结果,是在不断造作中加固着自我的执念;压制念头的结果是堵塞情绪出口、积累负面能量,长久必会爆发和崩溃。

  怎么才对?看到自己的念头,并且不做任何抵抗,让心中的念头自然而充分地流动。心的澄明,不是没有念头,一念不生,而只是“不住”。所以禅宗《坛经》里六祖慧能说:“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

  这种念头的流动,王阳明用明镜照物进行了比喻:“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圣人的心就像明镜,清清明明,任何事物来了都可以照见,等它们去了也不留下任何痕迹。庄子也曾说过一样的话:“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

  因外境而起的念头也是如此,内心因过去留存的执念而生的念头也是一样。超凡脱俗者心如明镜,念头的流动则是平常人达到心如明镜状态的唯一途径。

  无数相互矛盾的念头,以及围绕着这些念头的种种努力组成了我们的“小我”,也即心理学家们所说的“自我”。通常,当你说“我如何如何”时,你其实说的都是这个“小我”。我们很容易执著于“小我”中,这时“小我”就会成为一堵无形的墙,阻碍我们内心深处的“真我”与外部世界建立直接的联系。

  每个人的“小我”都是不同的,有人喜欢追求快乐,将快乐视为最重要的事情;有人经常沉溺在痛苦中,视痛苦为必然;有人视助人为绝对原则,有人则将索取视为理所应当……总之,我们都在“小我”之墙所围成的院落内,过着自以为是的生活。

  但不管这个院落内所奉行的法则看起来是多么美好或伟大,它们都是我们与其他人、其他存在乃至世间万物,建立真实联系的障碍。

  很多人努力修炼自己的谋略或技巧,目的是为了解别人、掌握别人并利用别人。看起来这是非常有价值的,但当这样做时,却忽略了最重要的自己。如果自己心中充满种种妄念,那么无论我们掌握多少谋略或技巧,在使用这些东西时都会事倍功半。因为心妄动,人就妄动,事自然也妄动。

  所以将焦点集中在自己身上,监视自己,是最有价值的事情。对一个人帮助最大的从来不是他所受的教育,哪个大师或哪本书,而是对自己的反省和认识。并且,当焦点集中在自己身上时,就会感觉双脚踏实地踩在大地上,心里会安宁很多。

  当焦点集中在别人身上,结果就只能是不断地猜测和焦虑。男人会说,他的成就感来自于能否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女人会说,她的幸福在于找到一个什么样的男人;妈妈会说,孩子好好学习,她就快乐;孩子会说,如果父母给他包容与认可,他才能轻松……这些想法都藏着一个共同的含义:我的人生不是我负责,而是另外的人负责的。

  真相却是,人只能自己对自己负责。“佛不渡人,唯人自渡”。除非我们将注意力放回到自己身上,否则我们的人生将永远处在虚妄和悲哀之中。

结语——生命真正的境界

  心的阀门打通了,所有我们曾懂得的道理就会如墨水入水,扩散至无穷无尽,包罗万象,世间万物皆可看个通通透透。纯净无垢的洒脱心境该是怎样的呢?那是一种很慢又很快的状态,身心合一,更从容、更专注、更有力量。我们所有的思维、所有的行动训练有素却波澜不惊,中规中矩却无招胜有招。

  就如王阳明,这边云淡风轻地讲学育人,那边指挥千军万马剿匪、平定藩王叛乱。这些费脑的事情,就如幼年时他在饭桌上用果核排兵布阵一般,一通百通。

  所谓“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大约也就是此种境界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他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半圣人之一,另一个是孔子,半个指曾国藩。 张居正、徐阶、黄宗羲、曾左李胡……500年来,中国各...
    大愿行者阅读 3,570评论 1 3
  • 但是,寒假也转瞬即逝。 “亲爱的们,我回来了!”我一踢开505大门,就看到室友们或站或坐围着坐在我床上的楚雨小声安...
    叫醒光阅读 2,383评论 0 0
  • App下载地址App出品人:纯银 下载体验之后,发现下面几点蛮有意思的。 大目标的分解当用户创建一个目标(项目)后...
    jasonzhao阅读 7,148评论 0 0
  • 你相信奇迹吗 生命是一场旅行 我们等了多少个轮回 才有机会去享受这一次旅程 这短短的一生我们最终都会失去 你不妨大...
    余温_e584阅读 1,280评论 0 0
  • 001 临时组队 飞机晚点3小时,真正睡下已经是凌晨4点多。 本来今早自由活动可以睡到自然醒,还觉得可以接受。可是...
    牛牛的Annie阅读 3,741评论 4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