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三,满大街的人儿,或走亲访友,或逛街采购。我自己一个人却在自己的毛坯房里码字,品尝着这一份孤独。
写作,是一种爱好,也是一种习惯。像打坐一样,是一种自我修炼。写作的过程,是一种情绪的渲泄。什么样的心性,就会写出来什么样的文字。比如童话,没有一颗纯洁的童心,就写不出优秀的童话故事。
文字无对错,看什么样的人堆砌。
像我们这种草根,写出来的东西免不了带有浓浓的草根味儿。
因为我们这种人群,游离在社会的底层,正月过不了几天,就又会背上行囊,重复着漂泊的故事。遭受诸多白眼,忍受分离痛苦。会经历打工的无奈,和讨薪的艰难。挨到年尾,我们又会把沧桑埋在心底,强装笑容,挤车返乡,享受短暂的亲情团圆。
休整,充电,学习,都是短时的。所以写不出来高大上的东西,文章也不会讨很多人喜欢。
但是,我仍然选择了这份孤独。在原创这条泥泞中,坚定地涉猎着。写作这条路,像登山一样。在路上你只能看到一个个跋涉的背影,只有你奋力超越到达了山顶,回过头来,你才会看到一张张流着汗的仰望的面孔。高处虽然绚丽,也有彻骨的寒意。
作者的灵魂,是自由的。
写作是孤独的叠加,只有累加到一定的厚度,才能磅礴而发。旁人只会看到喷发出来的结果,没人在意孤独的过程。而这个慢长的过程,只有自己用生命孤独的品尝。
我佩服路遥先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能在躁动的大潮中,拿上换洗衣服,背上成捆的稿纸和整盒的园珠笔。远离都市,在陕北的窑洞里,忍受着数月数年的孤寂,一个字、一句句地,用生命书写着《人生》。没有人能够体会,先生三稿誉写完成画上最后一个句号,把笔奋力扔出窗外掩卷而泣的那份分娩之后的阵痛。我们看到的,是《平凡的世界》里的绚丽的质朴。
这条路上,有一座座耸立的高峰: 路遥,陈忠实,贾平凹……
陈忠实先十年磨一剑,成就了《白鹿原》。有多少人能体会到,先生成书前,抽着三毛钱一盒的劣质香烟,穿土布鞋子,骑着辆除了铃儿不响,全身都响的旧自行车的那份无奈?
创作是艰难的,文学是贪穷的。我们想像不出,路遥先生筹借路费去北京受奖的窘境。只有甘愿忍受清贫,洗刷心灵,才会写出来产生共鸣的文字。写作,是一条没有尽头的羊肠小道。达到某种高度,也只是少数。大多数人,会殒落在泥泞的路上。
关于写作,陈忠实先生先前有一句经典直白的注解。
那是在一次座谈会上,某位领导对陈忠实先生语重心长地说道: 忠实呀,最近咋不见你发表作品了呢?你应该多写一些像《白鹿原》这样的作品出来,为咱们文化强县作贡献嘛!
先生答不出什么,只镇定地说了一句: 你懂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