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林藩老师的讲座,勾起了我对自己教学生涯的反思。
讲座中有一个互动:一艘船在海上出事,逐渐下沉。从快下沉的船上抢救出了15样东西和一条带浆的小船。要求听讲座的人从这15样东西中选出三样最重要的东西并进行排序,答案自然是五花八门。最后公布了专家给出的标准答案是:1、26升淡水,2、刮脸镜,3、10升汽油。专家给出的解释是刮脸镜与汽油是为了向外发出求救信号,26升水是满足自身身体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最后的结论是我们要教会学生,无论身处怎样的险境,要做的事就两件:一是自救,二是求救。只要有了这个意识,无论在什么地方遇到危险了,都将拥有更多脱险的机会。
这个答案我早应该知晓的。
这堂课它本身并不是一堂生存技能课,传授具体的求生技能并非它的目的。那么它的目的应该有两个:一是在学生选择表述交流中进行思想的碰撞,提升学生的思维、表达、交流、探究的能力。二是教给学生一种普适性的生存方法,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可的生存理念。因为案例提供的只是一种假设,不管是谁,这辈子都不可能会遇上与案例完全一样的灾难,所以传授普适性的生存方法才是我们这个案例的目的所在。所以“自救”与“求救”就是这个案例所要分享给学生的生存理念。
在日常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经常会告诉家长,我们小学数学教学要教给孩子的是思考的方法,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只不过这些方法与能力必须通过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等等知识载体才能实现。表面上看,孩子每天学的都是加减乘除等一些具体的知识,但本质上我们真正要传授给孩子的是思维的能力,思辩的技能。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适性方法。有了这种方法,以后的生活中无论遇到多少问题,你都能想出比问题更多的方法来解决。
我经常告诉孩子,不要小瞧了我们现在所学的知识,它看起来好像并不复杂,可只要我们深入探索,就会发现,这些简单的知识里包含着大智慧,通过它可以探九天之高远,深海之奥秘。任何伟大的发明都是从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知识为基点得到的。
时常会听到有人抱怨,一入职场,学校里所学的知识都没用上。话里话外的意思是说十几年寒窗苦读得到的知识都白学了,实际工作完全用不到,这种想法就是典型的只看表象不看本质。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带给你的除了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提升了你的综合素质,比如探究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应变能力等等。正是这些具体知识之外的东西铸就你所向披靡的宝剑。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既为人师,我们心里就应该明白我们将为祖国的未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我们要传受给孩子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然后结合日常的教学工作循环往复地,有目的地进行训练。不要被表面的知识所迷惑,被知识的表面所累。
曾经带过一个学生,到了二三年级的时候写字还会左右边反着写。到了孩子上五年级的时候,我接了这个班的数学课。开始有意识地训练孩子们的思考方法,思维方式。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有一次这个孩子在做作业时,我惊喜地发现,他竟然在练习纸上自己画起了线段图,寻求解题之道,而非像从前一样一遇到难题只能对着题目发呆。
我深深为孩子感到高兴,他找到了真正的解题之道。果然,在以后的学习中他的成绩突飞猛进。在升入初中以后一直到现在,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为师者,要经常告诉自己,我们传的是“道”,授的是“渔”,解的是“惑”。我们要培养的是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唯有如此这才不至于误人误己,贻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