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689年到1714年之间,英国政府因为打仗欠了1000万英镑的债务,英国政府找上南海公司(South Sea Company),大量发行股票,换成钞票。南海公司执行长罗约翰使股价拉高,投资人见有利可图,就争相抢购。
历程:
“南海泡沫”发生于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长期的经济繁荣使得英国私人资本不断集聚,社会储蓄不断膨胀,投资机会却相应不足,大量暂时闲置的资金迫切寻找出路,而当时股票的发行量极少,拥有股票是一种特权。在这种情形下,一家名为“南海”的股份有限公司于1711年宣告成立。南海公司成立之初,认购了总价值近1000万英镑的政府债券(为了恢复当时英国为与法国争夺欧洲霸主发行了巨额国债),这在当时是一个很大的数目。为了支付每年约60万英镑的利息(政府债券年利率6%),作为交换的筹码,政府对南海公司经营的酒、醋、印度货、缫丝、烟草、鲸鳍和其它一些商品实行了永久退税政策,并许可他们享有南海贸易的垄断权。南海公司是政府的债主,英国政府又是南海公司的股东。当时,人人都知道秘鲁和墨西哥的地下埋藏着巨大的金银矿藏,只要能把英格兰的加工商送上海岸,数以万计的“金砖银块”就会源源不断地运回英国。
可令可怜的普通民众始料未及的是,这不过是南海公司的“喙头”。真实的情况是:当时的欧洲强国西班牙已垄断了欧洲与南美的海上贸易通道与贸易基础设施,英国政府给南海公司开出的不过是一张空头支票。英国、西班牙两国政府的协议上白纸黑字地写着:英国商船要使用西班牙在南美的港口设施,需要向西班牙交纳25%的利润,其余75%加征5%的税,唯一免税的是贩运奴隶,但只能运往墨西哥、秘鲁或智利。由此可见,南海公司的南美贸易垄断权并不能够给公司带来多大的利益。
投资者趋之若鹜,其中包括半数以上的参众议员,就连国王也禁不住诱惑,认购了价值10万英镑的股票。由于购买踊跃,股票供不应求,公司股票价格狂飙。从1月的每股128英镑上升到7月份的每股1000英镑以上,6个月涨幅高达700%。
在南海公司股票示范效应的带动下,全英所有股份公司的股票都成了投机对象。社会各界人士,包括军人和家庭妇女,甚至物理学家牛顿都卷入了漩涡。人们完全丧失了理智,他们不在乎这些公司的经营范围、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只相信发起人说他们的公司如何能获取巨大利润,人们惟恐错过大捞一把的机会。一时间,股票价格暴涨,平均涨幅超过5倍。为了欺骗投资者购买南海公司的股票,南海公司造谣说西班牙已承诺放弃智利和秘鲁海岸4个港口的征税权,以此来支撑摇摇欲坠的公司股价。大科学家牛顿在事后不得不感叹:“我能计算出天体的运行轨迹,却难以预料到人们如此疯狂”。
6月,为了制止各类“泡沫公司”的膨胀,英国国会通过了《泡沫法案》。自此,许多公司被解散,公众开始清醒过来。对一些公司的怀疑逐渐扩展到南海公司身上。从7月份开始,首先是外国投资者抛售南海股票,国内投资者纷纷跟进,南海股价很快一落千丈,9月份直跌至每股175英镑,12月份跌到124英镑。“南海气泡”由此破灭。1719年,英国政府允许中奖债券与南海公司股票进行转换。同年年底,南美贸易障碍扫除,加上公众对股价上扬的预期,促进了债券向股票的转换,进而带动股价上升。1720年,南海公司承诺接收全部国债,作为交易条件,政府要逐年向公司偿还,公司允许客户以分期付款的方式(第一年仅仅只需支付10%的价款)来购买公司的新股票。2月2日,英国下议院接受了南海公司的交易,南海公司的股票立即从129英镑跳升到160英镑;当上议院也通过议案时,股票价格涨上了390英镑。 1720年底,政府对南海公司的资产进行清理,发现其实际资本已所剩无几,那些高价买进南海股票的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许多财主、富商损失惨重,有的竟一贫如洗。此后较长一段时间,民众对于新兴股份公司闻之色变,对股票交易也心存疑虑。历经一个世纪之后,英国股票市场才走出“南海泡沫”的阴影。“南海气泡”告诉人们:金融市场是非均衡性的市场,只要有足够多的资金,可以把任何资产炒出天价,导致泡沫急剧膨胀。正如凯恩斯所说,股票市场是一场选美比赛,在那里,人们根据其他人的评判来评判参赛的姑娘。毫无疑问,这个时候政府的监管是不可或缺的!
泡沫原因及反思:
一、也是根本原因,南海公司不见得就是为贸易而成立的公司。南海公司是1711年由英国政府成立的,看起来是为了开展对南美洲的贸易,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成立该公司的真正意图是为重建公共信用,并为政府募集千万英镑的公债。换句话说,公司成立之后就没干过什么上规模的贸易,因为拉丁美洲是西班牙的势力范围,根本不让你英国人沾边。南海公司表面上是一间专营英国与南美洲等地贸易的特许公司,但事实上是像英格兰银行一样作为一所协助政府融资的私人机构,分担政府因战争为欠下的债务。而南海公司本身的贸易业务成绩平平,它虽在1711年成立,却迟至1717年才开展远洋贸易,又因为西班牙的规定,南海公司其实一年只可派三只船前往南美贸易,而贸易本身到1718年更复因英、西交恶而中断。说南海公司是个皮包公司也不为过。
二、也是直接原因,南海公司的信息披露不真实。这一点无疑是与南海计划紧密关联的。由于受种种原因和条件的限制,投资者即公司股东和债权人不可能直接接触公司经营的各个方面,要了解公司经营的详细情况必须借助于其会计报告。但南海公司的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得不到保障,没有如实反映公司的真实运营情况。正如前文所说,交了那么多的税、贸易计划也迟迟未开,财务自然是赤字的,但就是不公开,造成股民认为正常,加上风气所在,投资者的投机,股票就大涨!下图是牛顿买卖股票示意图:
三、也是时代原因,在于会计发展的不成熟。在那个时代,尚未有民间审计,也没有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分野。这就给了南海公司在会计信息上舞弊造假的可能。股东和债权人必须要得到公司真实,准确、客观的会计信息。这样一方面可控制经营者为所欲为,损害投资者利益;另一方面可以使股东及债权人正确决策。否则,投资者与经营者的经济责任关系难以维系,股份公司难以存在和发展。
可以说,英国“南海公司”破产审计案开创了近代民间审计的历史先河,对世界民间审计的发展有很大的意义和影响。股份公司的发展孕育了现代民间审计的产生。而英国“南海公司”破产案造就了世界第一位民间审计师,同时也揭开了民间审计发展的序幕。审计的产生是建立在舞弊存在的基础上,舞弊的存在是产生审计的直接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