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每一名教师,都希望遇到好的生源,这些优秀学生聪明、勤奋,老师不用太多的操心,就能取得一个又一个的好成绩。
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在每个班里,总是或多或少地碰到一批学生,他们就是所谓的,差生、后进生、学困生、落后生、问题生……我们的老师们,往往每天疲于应对这批学生所造成的各种令人头疼的事件,叫苦不迭、牢骚满腹,甚至心灰意冷、听之任之。
其实,所谓的这些特殊学生,各自有他们自己独特的形成原因。对于我们为师者,谁也无能为力去追踪过去孩子们的生命经历,我们只能积极改变自己,去慢慢影响孩子们,尽力弥补孩子们在童年时期所丢失的东西。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有这种观念,“差生”并不是真的“差”,只是他相对于其他同学更加特别而已,我们仅仅按照一个评价标准,如学习成绩,或行为规范等去评价他,这就不免出现我们自己意义上差异,“差”是我们成年人给孩子硬硬贴上的标签,真正说差,差的不是他们,是我们成年人的观念。
我们成年人无视孩子的个体差异,把孩子推向不健康的成长道路上,这种“标签”式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毒素,戕害了孩子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征去发展的机会。
我刚走出教学楼,碰到初一一个小男孩,他参加去总校的参观正好回来,他兴奋地对我说:“咱们总校真好!”我说:“你愿意去那里上学吗?”他说:“愿意。”那你要好好学习啊。”我鼓励他。
其实,这个小男孩本身发育不健全,他的手脚动作并不十分协调,显然,他无论如何努力,成绩也是排在最后,他不可能考入总校的。但是他单纯天真,非常有礼貌。
我知道他为什也有资格能去总校参观,是因为他的班主任老师和其他学科的老师们都在一直鼓励他,发现他一有表现好的地方,不管是哪个方面的,都给他一张奖励卡,因此,他的奖励卡数量并不低于那些一般意义上的优秀学生。
这个小男孩遇到了这样的一批老师,他们既有爱心,又有智慧,当爱心遇到了智慧,每一个孩子都是优秀的,不会再有“差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