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公冶长第五》
尽管子路有点急躁,有点冒失,但是对夫子的教诲却是忠贞不二。听了夫子的教诲,如果还没来得及实践,就担心自己做不到“事理合一”的境界,所以就最怕老师的教诲。
于此,我们看到了子路内心对老师的敬重,对道德敬重,也看到了他处事的理智:好的道理必须要实践出来消化掉,否则学习再多终归如买了一大堆好东西占去了仓库而已。
贪多,反而嚼不烂。
这几个月以来,我有多一些时间和觉醒的心态,便追逐着学习,想要让青春在这种追赶中能缓下脚步,能模糊界限。我曾赶着时间听了一些课,但是反刍的少了;也曾因为别人推荐的一些书籍陆陆续续买回来,陈于桌案。先是感觉踏实,后是看着着急,如此多的书好好想快些读完啊,别人是“著作等身有成就”,我这里成了“书籍压案愁心头”。一会儿翻翻这本,想看,一会儿翻翻那本,想读,翻着翻着,翻乱了心绪:我到底近段时间的目标是什么?书应该怎样去读?我的读书时间管理怎样有效?······我发现,我直奔着想弥补原来欠下的债而去,却忘记了夫子说的“学而不思则罔”了。
停一停,捋一捋,把书单列一列,把目标定位精确,让知识的营养和芬芳散发出来,揉进自己的血液里,而不是只浮于表面,一阵风过香消去,那样会辜负创造者的期望的。
不过,此则还有别解,说,子路名声显赫,生怕自己的名声是自己没做到的。因为“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怕自己和名望不相称。
也颇有道理,因为子路大战之后临死之时,还抱着重伤,带上帽子,整理好衣服,端端正正,而后断气。这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践行“儒者之死,应该正衣冠”之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