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放学后,经常到田野里疯玩,那时的田野里有各种各样的昆虫,我就和小伙伴经常捉各种虫子玩,有蟀蟀、有千担公、有螳螂.......我们还会用一种草打节来比赛,看谁的草结结实,还会把柳条盘成帽子戴在头上,桑葚成熟时,我们会去摘着吃,吃得满嘴红红的,有时还装在口袋里,结果回家全烂在口袋里,弄脏了衣服免不了一顿骂。
记得那时农村里有种专门养鸭的人,叫赶鸭人,养殖的方式是散养,每年开春以后,赶鸭人就会赶着几百只小鸭子,辞别家人,头戴斗篱,身披蓑衣,手执一根丈余的竹篙,上面还系着面条,作为旌幡,指引着庞大的鸭群,一路吆喝向前。
那年月,拜上天恩赐,川中的丘陵地带水系充盈,河流沟渠纵横,河流清澈见底,稻田里鱼虾成群,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有赶鸭人和嘎嘎叫嚷着的鸭群,一眼望不到尽头,在赶鸭人长长竹篙的挥舞下,成群人鸭子迈动着蹒跚的步伐,一摇一晃地往前走,在夕阳的映照下,这行走在青山绿水间的人与鸭,屹然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这些随遇而安的赶鸭人,没有任何的交通工具,用脚丈量着脚下的土地,风餐露宿,披星戴月,人走鸭就走,人歇鸭就歇,每天约走几华里地,遇到尚佳的水榭或河湾,也有让鸭儿们驻足几天,觅食饱餐的时候。小时候不太理解这种生活方式,也不知道赶鸭人最终走向何方,后来才知道,赶鸭人要将鸭子赶到成都,到成都时鸭子就成熟了,那基本是到秋季,在那里就是赶鸭人收获的地方,将鸭子卖了换成钱,再回到家乡过年,来年再继续这样的生活。
每年夏天,我们都会看见这样的赶鸭人,记得家张有一条河,叫石板河,河滩很宽,河边上都是水稻田,这是赶鸭人最好的歇息地,赶鸭人会在河滩上搭一个棚子,棚子周围用竹篱围成一个圈,这是鸭子晚上栖息的地方。赶鸭人就在棚子里生火做饭,让成群的鸭子在水稻田里觅食,现在想来就是“稻鸭共作”,因为鸭子在田里是吃害虫和田螺,这既解决了水稻病虫害的问题,又满足了鸭子的裹腹之需,所以从来没见有人不许赶鸭人放鸭子。
那时我们特别喜欢去看那一群一群的鸭子,憨态可拘,几百只鸭子嘎嘎地叫,赶鸭人一吆喝,鸭子们就会乖乖的归巢,那时特别佩服赶鸭人,也有过长大想成为这样的人的想法。
当时还有一件事特别吸引我,那就是当赶鸭人走后,我们一群小伙伴一定会在那一遍稻田里去寻宝,因为母鸭会下蛋,大多的鸭子会在鸭棚里下蛋,但有的鸭子会在稻田里下蛋,赶鸭人不可能全部发现,这样就给我们机会,常常会捡到好多新鲜的鸭蛋,喜嗞嗞的带回家,妈妈会把这些鸭蛋做成盐鸭蛋,或者炒一盘掌蛋,那时心中会升起一种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