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学校迎新生的第一天,早上和室友偶然谈起,又一批新生要来了,今天晚上又有好多大一的小鲜肉了。
“今天晚上就会有人住进来么?我记得我去年的时候是明天才住进来的。”
室友说:“那肯定有啊,我大一的时候就第一天就住进来了,我爸我妈走的时候,我都没感觉,反正他们也不管我。”
她显得很无奈,我突然想起我刚刚大一的那年。仿佛自从大了以后,很多记忆,虽然忘得快,但是有些场景,却终生难忘。
2016年8月27日下午一点多,我们在校外的一家餐馆吃过饭,就径直奔学校而来,我记得,当时母亲走的很慢,掺着我的胳膊,一步一步的朝学校走。
快到宿舍楼了,快到寝室了,我发现那条路,好漫长!
当我关上门的那一刻,我突然好想哭!
那扇门,关上它,意味着过去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的一个分界线,从此,只有寒暑假,或者十一长假才可以回到那个我生活了18年的城市,才会见到那个我心中最美的“老太太。”
在来大学以前,我从未离开过家,从未在外住过一夜,我不知道在这个崭新的地方,我会生活的什么样!我不知道,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有谁可以帮帮我!
真的是一个孤独的行路人了!
那一刻,我躺在床上,我突然觉得好绝望,那种绝望来自于一个人不知所措的无助,来自一个从未离开家乡的女孩子的内心的孤独。
所以,我才决定,既然那么多人,没有人认识我,干嘛还要做那个从前不善于沟通的自己,我要摒弃自己的特立独行,与其他人融入在一起,这样,才不会觉得孤独。
当时对于孤独的理解是什么呢?那就是,孤独就是一个人,单纯的一个人上课,一个人吃饭,一个人……
后来无意之间看到复旦大学哲学博士陈果老师的一个2009年的讲课视频,那是一门思修课,我竟然点了进去,然后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甚至,我做了三页的笔记。她谈孤独与寂寞,朋友,学习。我突然觉得豁然开朗!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她这样形容孤独和寂寞:她说:“孤独是主动的,寂寞是被动的。”
“孤独者是极其有趣的,他有不断的乐趣不断的取悦自己,这是多么大的矿藏。”
“真正的孤独者一定热爱读书,热爱思想。”
我突然矛盾了起来。
那么,我,到底是一个孤独者还是一个寂寞者?
我热爱读书,热爱思想,可是,我的孤独是被动的。那么我,是一个孤独者还是一个寂寞者?
我觉得自己一个人的时候特别的真实,特别的自由。一个人,就是全世界。
我想了想,我觉得我应该是一个矛盾体,我的身上既有着孤独的基因,又有着寂寞的因素。
那么这样想想,是不是还蛮可怜?
后来,我想通了,那么就开始吧,一直折腾,尽可能的参加多的组织,让自己的生活忙起来,那么,就不会想家了。
于是,我报了:书法社,心理社,学生会,志协,还报了国二计算机培训班。我整天忙的不亦乐乎,课也很多,闲暇时光我几乎从未在寝室,都在图书馆度过,那一年,累的像狗。
但是,我得到了很多的收获,组织中从干事升任为副部长,社团中,我几乎每次都参加,学到了不少东西,直到现在,我能写自认为还可以的欧体毛笔字,能在心理社团参加下一届大一的团体心理辅导,也让很多人羡慕。
我觉得,我的大一,还是过得挺心大的,想不出来什么确切的形容词,感觉用“心大”这个词形容,再好不过了。所以那一年,我基本上没想过家,也是因为没时间想。
很多次,母亲打电话来,我都有事,要么上课,要么有活动。想想,真正聊天的时间少之又少,现在想来,觉得好对不起。
但是所谓亲人,他/她就是一群不管你犯了什么错误,他/她都可以原谅你;不管你多忙,他/她都可以理解你。他们,是一群,在背后,默默支持你的人,却不图任何回报。
渐渐的,我的微信里,从刚到大学来的28个人,一个家人群,到现在的258人,50余个群。
变的是微信里又多了那么多点头之交,或者点赞之交的人,少了,一份份真诚的友谊。人数越来越多,可是当你真正心中有苦闷,却不知道,把好友列表滑来滑去,向谁诉说。
对于至亲,你不敢让他们知道,你有这么多烦恼,对于那些点头之交的人,你不敢向他们抱怨这个,那个,因为你不知道,哪句话就会传到谁那里去。能够信任的人,我发现只有最初的老朋友,老同学。
那些经过岁月沉淀的,一定最能经得起考验,所谓“吹尽黄沙始到金。”
向老友诉说,一些难过的,不开心的,愤怒的,看清了的事情。最后她总能及时送来可以让我瞬间释然的话。
我的这个朋友,可能是因为我们两个人都不善于表达,但都爱读书。我比较喜欢国内的文学,国外的相对来讲,少一些。而她专攻国外文学,所以,每次安慰我的话,也都不特别直白,都有隐晦。我们,也彼此心照不宣。
对于朋友,并不是谁都可以担当得起这两个字的,因为它重千金,很多肩膀,不足以支撑起它的重量。
我喜欢孔子曾经说过的交友标准,那就是: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 矣。”
也就是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
很多人现在觉得古人的这些话,对于现在来讲,已经不符合实际,可是我不敢苟同。
什么是经典?经典,是不管什么时代,不管世界潮流如何变化,都不变的永恒的东西。
我承认,封建王朝几千年,有很多封建腐朽的思想和弊端,我们应该弃其糟粕。但是对于精华的部分,我们亦应该取其精华啊。
我特别清晰的感觉到自己是那么的想家了,是在大二,大二上学期,少了很多的课程,所以,图书馆看书,整理专业课笔记之余,给了我更多胡思乱想的时间。我开始想象,母亲在干什么?外婆在干什么?爷爷奶奶又在干什么?我会在想,今天家里应该会吃什么?在我想他们的时候,他们,会不会也在同一时间想着我?
当认清很多同学,很多其他人的人品之后,我越来越发现,原来,成长,成年以后,遇到的人,经历的事,往往不再单纯。虽然知道很多人的人品,知道很多事情的真相,但是理智告诉自己,我们不能那么直,这个直,更多的不是指的正直,而是,对人,不那么直白。
我发现了,高中时,语文老师告诉我们她特别喜欢的一个成语,叫“外圆内方”。
她告诉我们,以后离开了高中,走进大学,甚至是以后进入社会以后,你们要做一个外圆内方的人,这是一种大智慧。
我觉得,从前,当你看到一个词,一句话,你看不懂的时候,说明,你的经历还没有到达那里。不一定在未来的某个时候,有一天,你突然发现,你看懂了一句话,一个词,那或许会证明说,你的成长到了那一个节点。
不必怕它,不必担心它,上帝总会在我们的生命中安排一些我们意外的东西,平静的处理,或许会遇到惊喜!
真正做大事的人,一定是那种宠辱不惊的人,如果用一句很常见的话形容,那就是:泰山崩于前面不改色。
这种人往往特别有定力,也大多会成功!
刚刚在洗漱间看到三个大一的女孩子,在那里相互研究着,热水机要怎么用,我上前告诉了他们,并告诉了其他几个机器的使用方法。
她们对我说了好几遍,谢谢学姐!
其实,当看到现在的她们,和当时的我,是如此的相似,也是当时因为热心的学姐告诉了我很多东西,告诉了我一些问题的处理方法,让当时的自己特别感动。于是,对待接下来的学弟学妹,我帮助他们以后,当他们有的人要给我买东西感谢我,请我吃饭的时候,我都推掉了。
只是告诉他们,因为,我的学姐,就是这么帮助我的,所以,不需要感谢我,只需要将这份温暖传递下去,就可以!
突然觉得自己好帅!哈哈哈,善良的品质到什么时候都一定是永恒的,希望你,不管过了多少年,你都依旧是一个善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