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互联网圈子的一份子,产品汪自然也有互联网人的一应习惯,稍稍失控,就会恶化成陋习。
——一只冷静下来认真反思的产品狗
互联网的热闹之处在于,无论何时何地,都总有人和企业费尽心思的博取大众眼球,收割着一茬茬的廉价注意力。
你永远不缺少跟奇特互联网人在茶余饭后闲聊的资本,比如上半年的直播、知识经济,下半年的资本寒冬、单车共享······相信对于身处互联网圈子的很多人,随便上来就能就着话题跟你掰扯一通,一副指点江山、尽在掌中的傲态。
但其实,你只是潮流的追随者,而且不是某一次、某一类潮流,而是所有的潮流。因为你从不下水,你只是站在岸边,假装专家欣赏这份热闹,然后字正腔圆的评说。
说人话,你就是最容易被引导、被收割注意力的那一茬。你的注意力,廉价的不用付出任何额外成本。给你一场热闹,再用资本和媒体放大,你就会趋之若鹜的迎上来,然后开始新一场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比起围观群众、吃瓜群众,你的优越感和焦虑心,让你更享受这样的互联网圈子的大规模集体意淫,让你的注意力变得更加容易操纵。
一直到昨天,我也还是其中的一员。还美其名曰,业余时间的天马行空。只是今天脑子里浮现出“明白了那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辈子”这句话,突然就冷汗直下。
相比较于“明白了那么多道理”这个前提,我们或许更糟。
道理还没全然明白,玩闹似的追在引领者身后看了一场热闹,就觉得好像自己一下子看到了皮相之下的肌理骨骼。那种仿佛一同引领了一场潮流的参与感、优越感,和看着别人把这些看起来异常简单的商业模式做成功的落差感和焦虑感,在一次次追潮中渐渐堆积,终于演变成了连我都没有发现的傲慢。
对于产品汪来说,浅显的商业理解,是最浅薄的傲慢。
因为,在用那么浅薄的商业概念修饰过后,你再看产品,是会带着大红大绿的有色眼镜的。产品的诱惑力,永远大不过商业模式的诱惑力。因为产品是某个公司对某种商业模式的个性化诠释,而你却是在通过你个人的商业和产品理解,期望看透该商业模式。
注意到里面掺进什么了吗?某公司的个性化诠释、你的个人商业理解、你的个人产品理解。这里面的任何一快,都未见得真正有效。你用了一家公司和一个人的业务思考成本,就准备给这种商业模式盖棺定论。
突然想明白这些,我开始后怕。
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如此浮躁、傲慢?
应该是从第一次参与运营、参与市场推广,运营的追热诉求、渠道的放大效应、市场的光鲜亮丽,让我被这些东西迷住了。因为比起产品,它们似乎成本更低,真的有钱就行。
但是,明明李笑来老师都说过,注意力是每个年轻人最大的财富,我却将大把大把的注意力花在了追随各个行业潮流上,让自己的注意力成为了他们镰刀下的亡魂。
话说的太多,就此打住吧。你看不看得懂不重要,我懂了就好。有些弯路,走过一次,花了一段时间,就够了。
先定个小目标吧:每周分析一种产品功能,至少以5种主流产品为参考系,输出功能分析报告。暂不再分析产品的商业模式和运营思路,除非真正进入某个领域,深入了解这个行业和各类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