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樊,今天是2021年6月1日,是我挑战成长的第483天,今天我想分享的是善意会传递。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又重听了一遍樊登读书的《你好,小孩》,在这本书里感受最深的就是善意的影响力。
在我做妈妈之前,我很少主动去接触孩子,并不是讨厌,而是不知道怎么相处,没有交流的欲望。而对于带孩子的家长,我通常是没有特别必要不会主动要求接手孩子,毕竟自己没有照看好孩子的把握。
成为妈妈之后,我才知道,我过去的行为模式得分为0,但比指手划脚、给家长和孩子添麻烦好多了。
做了妈妈,最焦虑的部分就是外界环境给了很多压力而作为孩子的监护人无力抵挡。孩子生病了,妈妈被指责不会照顾孩子,是会让孩子病好得更快吗?看到一个熊孩子,很多人都不自觉地表达这个孩子没教好,这对孩子和监护人有多少建设性?还有作业、考试、兴趣班、社交礼仪,压力是不是能让孩子表现得更好?
当我听到李小萌说她带孩子在纽约坐公交去博物馆找不到零钱,公交车司机善意地让她和孩子上车,甚至还贴心地送她一张回程公交车票,我感觉要流下眼泪!如果上不了车不得不回头,或者到处找小商店换零钱,再等半天才到下一趟车,真的游玩的兴致大打折扣,甚至再一点小事都可能让妈妈来脾气,然后孩子不知所措,甚至可能成为让妈妈发火的引线。
妈妈善意地对待孩子是本能,如果妈妈被善意对待,这份善意会扩大到孩子身上。同样,每一个孩子的养育者,得到他人的善意,也会把更多的善意给到孩子。
当孩子被善意地对待,他拥有了最重要的一种财富:善意地感受他人、回应他人。
所有的施暴者都曾是受害者。
而与善意需要协同工作的还有规则,现实中往往为了方便管理,规则被强化,而如果规则的执行者,多一些善意,可能会产生让规则的制定者想象不到的益处。
当李小萌分享她让5岁的女儿自己进电影院观影,检票口的小哥哥,为了方便让母女汇合,不仅让孩子电影散场后找工作人员回到检票口找妈妈,还在散场前让妈妈进入影院找孩子,这份善意让人动容!
愿每个生命都被温柔以待!
谢谢你陪我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