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倪云华
中国的食品卫生安全一直是人们热议的话题。从“三鹿奶粉”到“地沟油”,公众逐渐对中国的食品安全产生了重大质疑。这种质疑引发了很多让人啼笑皆非的事件,比如香港的奶粉抢购热潮。可以说,解决食品安全,提振消费者信心已成了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之所以食品安全问题难以解决,究其原因,就是因为食品从生产到消费需要经历种植、加工、仓储、运输、质检、销售等一系列过程。这个过程涉及到了多个方面,也有多个不同的责任方。任何一方出现了问题,都会影响食品最终的质量。
正因为食品商品生产过程的复杂性,使得食品安全的责任落实分外艰难。消费者能找到的只有零售商,至于其他过程的责任人,消费者是很难与之接触的。可是,零售商其实只是整个生产、销售流程中最终端的一环。他们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是比较小的。前端的参与者,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比如,果蔬在种植过程中使用了什么化肥,又使用了什么农药,在加工过程中添加了怎样的添加剂……等等,这些是对食品安全产生至关重要的因素。
在现有模式下,这些信息都是碎片般散落在整个行业之中。一个厂商也许只掌握与之直接相关联的上下游供应商和客户。一旦发生责任纠纷,大家互相推脱。因为缺乏确凿的证据,我们无法判断到底是何处出了问题,因此往往惩罚不到真正的违法者。
现在,由甲骨文股份、质量检验公司SGS、中国平安合作推出的“溯源中国SaaS”系统或许为这个顽疾给出了一剂良药。在这个系统之中,食品产品从生产到加工,再到最后的销售环节都以区块链的形式进行信息传递和保存。通过了整个认证过程的食品商品会被赋予一个二维码,消费者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知道这款商品从原材料到加工、存储、销售的整个过程。
在这条信息链上,每单位的商品都完整记录了所有环节的责任人信息。一旦发生问题,对所有责任人进行逐一的责任排查,大大缩小了责任人可能的范围,使得精确追责成为可能。
此外,这个过程使得每一个环节都自发地对自己经手的环节负起责任。这款产品能够从自己的手中流出,就说明已经完成了企业的内部检测。如果这款产品最后被消费者起诉存在质量问题并最后追责到了自己,就说明这家公司的内部检测是有问题的,甚至企业的内部控制、规章制度、合规性检查都是有漏洞的。这可能成为企业在获取信贷、获取融资时的一个污点。同样,涉事的责任个人也会在个人信用上遭遇打击。
人们会说,这个过程并不防止各个环节造假。比如种植农产品时,我声明使用了某绿色无毒的肥料,但是实际上却偷偷使用了另一种廉价而劣质的化肥。只要不造成食品安全事件,消费者是无法发现厂商偷换原料的。的确,如果参与上链的信息提供方不全,那确实存在这个问题。
可是,如果化肥厂商也有一条信息链呢?在化肥厂商将某化肥销售后,信息链记录了这袋化肥的去向,并被大多数的分布式数据库所记录。此时,负责种植的厂家谎称自己使用了某袋该品牌的化肥,结果数据库对比发现,在大多数账册上这袋化肥明明是供应给了另一家公司,所以眼下的这家公司是不可能使用这袋化肥的。这样,种植厂商就没办法通过信息验证,也就没办法生成最后的二维码。
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要想实现“溯源中国”的设想,最关键的是参与的企业要多,要覆盖到生产、加工的各个环节。现在“SaaS”可以实现的是记录各个责任人,缩小发生食品安全诉讼后的追查范围。但要对信息链上更多的信息的真实性产生制度性约束,即不可造假、不能造假,则需要全产业链的参与。最好的结果,就是所有的相关厂商公用一个信息链,或者是不同链之间可以做信息比对。
另外,另一个需要跨越的障碍就是成本问题。这个过程需要许多的硬件设备,包括扫描设备、识别设备……这些设备可能超出部分参与者的承受范围。最后这些成本可能转嫁到商品价格上,使得食品商品的价格上涨。这并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局面。所以,如何降低成本,也是这项技术需要面对的问题。
更多区块链方面的知识,关注微信公众号:区块链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