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所问:“雄虺九首,儵忽焉在?”。
这里王逸注释:虺:蛇别名也。倏忽:电光也。言有雄虺一身九头,速及电光,皆何所在乎?
再看看这个“儵忽焉在”:
按王逸的说法,“倏忽”是形容动作的,表示“快、迅速”的意思。
同样在屈子的作品《楚辞·九歌·少司命》里有:“荷衣兮蕙带,倏而来兮忽而逝”。我当时的理解也是“迅速、电光火石之间”的意思。
然而,也有不同的说法。
朱熹在《楚辞辩证》里这样说的:此一事耳,其词本与招魂相表里,王注得之,但失不引招魂为证耳。而柳子不深考,乃引庄子南北二帝之名以破其说
这个“柳子”,应该指的是柳宗元。柳宗元在这里是这样说的:
对:南有怪虺,罗首以噬。倏、忽之居,帝南、北海。(倏忽,在《庄子》甚明。王逸以为电,非。又,《招魂》:南方雄虺九首,往来倏忽。注:倏忽,疾急貌。考之《楚辞》两处正文意义,但为迅疾貌。而王逸之注自相戾。此子厚之对,直取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而言,故谓王逸为电光非也。然按《庄子》乃寓言耳,子厚引之以为证,恐非屈原本意也。
这个“子厚”就是柳宗元自称。柳宗元认为:“倏”是南海之帝,“忽”是北海之帝。
原出处呢?在《庄子·内篇·应帝王》里,最后一个寓言故事:
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翻译一下:
南海的大帝名叫儵,北海的大帝名叫忽,中央的大帝叫浑沌。这个“儵”与“忽”常常到中央浑沌这里相会,浑沌招待他们挺好,他俩就想报答浑沌的厚待,商量道:“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窍孔用来视、听、吃和呼吸,唯独浑沌没有,我们就帮他凿开七窍。”于是,他们每天凿一个窍孔,凿了七天,窍孔是出来了,可浑沌也就死去了。
故事就这样,主要反映庄子的顺其自然思想:人家混沌本来就那样,对你也不错,而你非得把人家变一变,结果给凿死了吧!
回过头来说“倏忽”,朱熹不认可王逸之注,但也觉得柳宗元的注释不是屈原本义。
白头三到觉得“南北海之帝”之说较好,因为《天问》里边含着很多神话传说。只不过“倏”和“忽”这俩神行动很快,像闪电一样。
瞎编一个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南北极两地都有“极光”,一正一负,他们在中央混沌处相遇,形成闪电,噼里啪啦一通乱劈,劈开了混沌: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于是,混沌死,天地生。
2023年1月10日 泉城居士白头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