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刚休学那两年,我把整个县城的书都读完了。
小县城,没有图书馆,只有县里办的一个读者俱乐部,办年卡120元一年,我读了两年。
余下的就是各种旧书出租的书店。十几年前那会儿,租一本书2到3毛钱一天,我每天需要看4-5本,毫不夸张的说天天如此,用我爸的话来说,你一年看书的钱都够买个洗衣机了。
那年正好我家买了一台洗衣机,不多不少正好598元,而我每年看书的费用500元左右。
当时,看的书种类多而杂,不管是学术还是名著都略有涉猎。
然而,到现在,别说内容了,连书名我都不记得一个!
看完《实用性阅读指南》这本书我就在想,如果当年我能把每一本书都做好笔记的话,哪怕是一本书做一页的笔记也好,当年看过的那么多本书,没有几千也该有几百,想一下都为自己心疼,更是懊悔当年怎么就没看到这本书呢?
相见恨晚,却也不算晚。
最起码很庆幸此时我遇到了《实用性阅读指南》这本书,明白了笔记的重要性,更是知道了笔记的另一种方式——思维导图,最主要的还是如何牢记内容和将书中的内容付诸行动。
分析我读了那么多书却没有记住任何内容的原因有二,第一是没有做过读书笔记,第二这是从来没有将书本上的内容付诸行动。
实践出真知,光读书不实践,到头来就如我多年前一般读完整个县城的书似的——竹篮打水一场空。
这本书的作者大岩俊之曾在4家公司担任法人销售,类似于我们熟悉的营销总监,他所在的公司始终保持销售额年均增长1.5倍,业绩第一。他还发现“成功人士皆为读书家”的观点后,开始尝试一年时间阅读300本以上的书。
不得不说这家伙是个学霸啊,为了达成年阅300本书这个目标,他学习了很多速读法,并达到了所有速读中的极限速度,也就是说他遇到了瓶颈不能再突破自己的读书速度了。
因此他又开发出谁都能掌握的还绝对不会有瓶颈的“缓速读书法”。最终这家伙又成为读书法、思维导图、各种记忆术能力等讲师,并在3年后成为指导教学的讲师,也就是教书育人的老师。
从销售成功转行为各项教学讲师的秘籍在《实用性阅读指南》这本书里,作者大岩俊之毫不藏私的告诉我们:有效率的读书,做好笔记,再把笔记的内容转换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就是他从销售到独立创业并成为讲师的终极法宝。
我们读书,有人是为了消遣,有人是为了增长知识,也有人是为了从书中找到答案……
《实用性阅读指南》这本书主要是讲以增长知识类的阅读为目的的读书方法,告诉我们对于任何一本书都不要试图全部理解,要有时间意识,只摘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并有意识的多输出多阅读。
多输出的另一种方式,就是笔记,哪怕把书弄脏也要记下来,而其中最好的方法则是色彩生动的思维导图笔记法。
有了这么多的读书笔记法,你还怕记不住书里的内容吗?
没关系,作者大岩俊之还提出了重要的“二八定律”。如同社会中财富多掌握与20%的人手里一样,一本书最重要的也只有20%,对于这重要的20%内容,我们可以用作者提出的带着感情阅读、向他人复述、编成故事……等方法来反复阅读并记忆,从而达到牢记书中内容,好为付诸行动做准备。
关于这一点,作者大岩俊之还告诉我们:商务类书籍的作者都是将积攒了十几年的知识和技能写进了书里,那么我们读书,并利用书上的方法加以尝试,总能获得一定的收获。
只有将书中内容付诸行动才能达到自身成长的目的。
而关于如何行动,本书作者也给出了明确的方法。
首先我们读一本书,要从书本上设定我们的行动目标,并想象自己达成目标时的样子,然后还要自己明确现在的位置距离你达成目标的差距,接着找出缩小差距的具体行动,并把行动细分成从明天就能开始的小步骤,当我们确定了这些之后,还有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把你的行动告知亲朋好友,这样付诸行动时亲朋好友也能起到监督和激励的作用,从而也能更好的完成我们的行动目标。
作为一个曾经读遍整个县城的书的人,因为没有及时把知识内化,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读书没用,特别是看多了类似“读书无用论”的披着励志外衣的毒鸡汤,我都怀疑我为什么还要读书,为了消遣?那我只看小说就好,轻松自在,而我也的的确确看了很多很多年的小说……
然而,从《实用性读书指南》这本书里,我才知道,原来我们读书,不光是消遣,还可以把书中内容付诸行动,成就更好的自己。
最后希望有和我一样经历的小伙伴都能去读一下这本书并行动起来,成就我们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