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南宋,江西南安府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巧姿妍,通文章,游园惊梦,见一书生折柳求爱,于牡丹亭阳台云雨。梦醒后相思成疾,伤情而死。此时杜宝官升淮扬,遵女儿遗愿将其葬于牡丹亭畔,并起尼庵,遣老儒陈最良、道姑石氏守墓,举家北上。
丽娘魂至阴司,因其阳寿未尽,又因伤情而死,乃取姻缘簿,查得夫婿姓柳,尚在人间。判官感遇,释放丽娘,命牡丹亭花神护其肉身。
三年后穷书生柳梦梅进京赶考,途径南安,于庵中养病,牡丹亭拾得丽娘画像一副,慕其风采,终日把玩。丽娘魂魄有感,于夜中幽会柳梦梅,山盟海誓,约做夫妻。后柳梦梅帮助杜丽娘还魂,同往淮扬求其父母许婚。不巧适逢金兵来袭,几番辗转方见杜宝。谁料杜宝见了大怒,视女儿为妖,污女婿为盗。幸得柳梦梅状元高中,得见帝王,杜丽娘登堂申诉,终得皇帝承认,夫妻父女团圆。
此乃《杜丽娘慕色还魂记》,又名《牡丹亭》,明代汤显祖作,“临川四梦”之首,话本小说之明珠宝玉。
哎呀,半文半白写的我好累呀,这大概就是看完话本的后遗症吧。从现在开始我要说人话了,先说读这本书的整体感受。
最早知道牡丹亭是因为那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我认为好的诗句像姑娘,惊鸿一瞥,终生难忘。那时候我大概十一二岁,只知京剧,不识昆曲。一个夏天的午后,奶奶躺在沙发上听《游园惊梦》,CCTV11,我睡眼惺忪地看了第一行字幕,然后困意全无。后来上高中,念大学,《游园惊梦》一直存在手机里,不常听。偶尔伤春悲秋放上几遍,几遍过后还是换回流行乐,毕竟95后,未曾折柳,也不梦梅。而且由于昆曲发音实在拗口,我连《牡丹亭》全剧都没看过,白读两年中文系,剧情梗概都不知道。
前段时间长沙去广州,高铁上乱翻书,翻到这本《牡丹亭》,初读似懂还非,渐渐石开水泄,继而就风雨骤来,欲罢不能。八小时四十分钟,洋洋二十六万字,荡气回肠。
话本的特点是每句道白前都用括号括上说话人的人和动作,旦是小姐,贴是丫鬟,外是老爷,还有各种各样的丑角净角,生末老旦。于是通篇读来,脑子里就搭起了一个戏台,大红帐子蓝靠旗,锣鼓喧天,浓墨重彩地开演,眼前全是唱念做打,咿咿呀呀。戏剧行当通过唱腔和扮相让人物的年龄身份一目了然,净角更是通过脸谱的颜色表达人物性格,比如什么蓝脸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从前我看京剧,净角花脸都是男性,这里却来了个“净扮石道姑”,百度一查,竟然不是个女花脸,大失所望。
《牡丹亭》的好处显而易见。
一、人物好。
男主柳梦梅反映的是时代理想。敢爱敢恨的穷书生恃才傲物,娶了个貌若天仙的大家闺秀又中了状元,可谓实现了当时读书人的最高理想,堪称宋朝的马云。
女主她爸杜宝,起初逼女儿读书,宁可让女儿相思到死也不公开帮她寻找姓柳姓梅的书生,生怕旁人笑话。女儿复活后又骂她是妖孽,鞭打柳梦梅,一心拆散这门婚事。但面对公事的时候他又一心为民,尽职尽忠。听闻夫人被金兵杀害,伤心片刻便能想通,说是“夫人是朝廷命妇,骂贼而死,理所当然。我怎为他乱了方寸,灰了军心?身为将,怎顾的私?”深明大义,舍家为国。政治上的清正廉洁和伦理上刚愎自用让这个人物矛盾重重。
女主杜丽娘,当了十六年的大家闺秀,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撩动情思,一发难收。追求爱情,生死以之,是这个人物最本质的特点。尤其是做鬼的时候,把上辈子爹妈教她的那一套全都忘到九霄云外去了,教科书上说这叫“摆脱了封建礼教的束缚”。阴司里见了判官,杜丽娘大胆询问梦里的书生姓梅还是姓柳,心想本姑娘死都死了,到死也得弄个明白。得亏她这一问,判官看了姻缘簿,竟然释了魂魄,准她日后还阳。三年后杜丽娘鬼魂夜访柳梦梅,约定“生同室、死同穴,永做夫妻。”很有点七十年代少女的味道。
复活以后的杜丽娘,主要任务是让父母认可自己的爱情。柳梦梅掘地三尺打开她的棺材让她复活,按理说是个好事,但在宋朝刨人家坟头是犯法的,官员又不知道杜丽娘长什么样,说是还魂打死他也不信,既然如此就只能跑路了。他俩的跑路和传统意义上的私奔差不多,庵里的姑子当证婚人,没有三媒六聘,不拜高堂就入洞房,在村里是要被浸猪笼的。面对重重阻碍杜丽娘主动反抗,在朝堂上面见天子的时候这种反抗精神达到了高峰。面对金銮殿的威严和父亲的盛怒,她毫不退缩地捍卫爱情,获得皇帝许可后又在夫婿和父亲之间周旋和解,终得善终。她早期情感上的压抑和对爱情的期盼,包括她身上的反叛精神都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典型。据说当时曾有杭州女伶,演《牡丹亭》至“寻梦”一场,感怀自身,伤心而死。角色塑造,可见一斑。
二、故事好。
看小说最重要的是故事情节,杜丽娘作为一个大家闺秀,知书达理,竟然慕色而死,慕色而生,在理学兴盛的明朝是大逆不道的。理学重纲常,朱熹说:“存天理,灭人欲。”吃饭是天理,喝酒是人欲;娶妻是天理,纳妾是人欲。一个合格的大家闺秀应该是学习女工女红,读《女诫》、《内训》、《女论语》、《列女传》,教你如何守妇道,忠于你老公,最好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结婚第一年老公死了,你搂着牌位睡他个五十年,政府感你贞烈,给你立块牌坊,你就是妇女榜样了。这是婚后,婚前你是不能随便跟男人眉来眼去的,梦里也不行。结婚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诗经》里那种“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的怀春少女都要遭人诟病,杜丽娘梦见和不认识的书生在牡丹亭打野战,这么刺激的体验在现代也不是人人都敢的。更何况这么一个大逆不道的女人居然死而复生,得神明相助,嫁了个状元高中的如意郎君,还获得了皇上的官方认可,全家团圆。尤其从她还阳跑路开始,矛盾冲突加剧,悬念环环相扣,让人看了就想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手不释卷一气呵成。这样的故事写出来,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觉得有趣,争相买书来看,以至于“《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故事的趣味性显而易见。
三、文笔好。
汤显祖从小就是学霸,二十一岁中举。万历五年会试,张居正说“小汤啊,我二儿子也参加考试,你去给他当个书童,本相保你高中。”汤显祖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于是落第。万历八年,张居正的第三个儿子又来拉拢:“汤哥啊,你来给我当个书童,咱俩一起学习,本相公保你高中。”汤显祖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于是又落第。直到万历十一年张居正翘了辫子,汤显祖才得中进士。这么多年的寒窗苦读,早就练就了他一根生花妙笔。可光文笔好是不值钱的,文笔是术,内涵是业,技术工人遍地都是,成大业的能有几个?我从小就被人夸文笔好,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做文豪大梦,文章一度剑走偏锋,卖弄词藻。看似浮华,珍珠翡翠样样俱全,仔细一瞅不过是空中楼阁,内里太虚,风一吹就散了。都怪我当时太年轻,也幸亏年轻,悔之不晚。汤显祖可是经历了宦海沉浮后罢官弃业回家写话本的,大大小小的世面都见过了,大大小小的问题都想通了。心沉气稳,再执笔落字,绮丽婉媚里透着高山流水,像水晶宫殿,既能临花照影,又有实打实的墙壁房檐。后来的曹雪芹、张爱玲都是他的嫡派。
总之,《牡丹亭》是可以放在书架里看很多年的书,初读一遍,才疏学浅不敢妄加批评,只录这三点好处加阅读感受,请君笑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