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网初29期,网中29期王旭坚持打卡第129天
“不听家长话”“考试成绩差”“淘气”…这些父母常在孩子耳边唠叨的言语,会渐渐地让孩子失去信心。
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不自信。但究其根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父母教育不当所致。
当“我”考试没有考好时,爸爸妈妈们会说:
“你看看你们班的XX,又拿了演讲比赛的一等奖!再看看你,出去串门,连跟人打招呼都不敢,声音小的跟蚊子哼哼似的!”
当“我”没有认真做完作业时,爸爸妈妈们会说:
“你怎么这么不爱学习!你就是一个没毅力的孩子!......”
当“我”没有及时关掉电视时,爸爸妈妈们会说:
“跟你说了多少遍,看半个小时就关掉啊!你每次都是要我说...催你你才关!”
其实,每个不自信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几乎所有问题都来源于童年时家长对孩子的指责、评判,尤其是比较。
也许你随口一句“你怎么就不如人家……”发泄了自己当时的情绪,殊不知在孩子的心中烙下了深深的阴影。
曾经询问过很多家长:“为什么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较?”得到的回答是:为了给孩子树立榜样,激励孩子奋发努力。
可当我们反问父母时,那别的家谁谁更优秀,脾气更好,那我们就会得到这种回答:“她好,你找她过去呀!”
为什么“榜样”在自己身上激起的是愤怒,而不是动力?
与其花时间和精力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不如抱抱Ta,和Ta聊聊天,流露支持、接纳的眼神,温暖和爱的怀抱,这才是孩子一生爱的源泉和成长动力。
以下10点是家长教育孩子过程容易做错的破坏孩子自信心的行为,家长一定要避免。
NO 1.父母为孩子设立不适当的目标
孩子成长的速度不是一致的,有的孩子从小一直遥遥领先,有的孩子则在某个阶段受到激发,发展起来了。
所以,当一个孩子基础没有打好,能力没有开发出来时,突然给他设定过高的目标,父母逼着,尤其是小学的孩子对他自己能力的了解几乎是一无所知。他不知道自己的能力有多大,也不知道什么叫准备。
父母如果给孩子树立不适当的目标,由于他对自己能力的不自知,但他同意了。你可能给孩子讲:“去年谁的孩子都做到了……”孩子相信了,然后他去努力了!然后不能成功,孩子就受挫了!这个孩子会相信自己不行,能力不够!一旦这种失败的感觉存留在孩子的记忆里,以后会在相同情境中自动的调出来。所以,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保护孩子,不让他们经受不该经受的挫折!
NO 2.没操练却希望卓越表现
家长在看护孩子过程中千万注意不要把自己孩子和别的孩子比。人家孩子可能准备了很多年,因为孩子绝对有互相比较的心理。
慢慢让孩子把该学的学完就可以了。我们家长为孩子设立不适当的目标,不懂孩子在同龄人中竞争策略。盲目要求孩子,人家的孩子练了九年的提琴,你都没有练过,去和人家比,这样绝对不行!这样等于我们逼孩子跳过他们无法跳过的坎,最后孩子伤了自信心!
NO 3.没准备就匆忙上阵
做为人生的向导,在孩子参与任何活动之前,你都要告诉他要做什么样的准备工作,生理的准备、心理的准备、物品的准备这些都是你要告诉他的。
否则,孩子挫伤的是他的自信心。
NO 4.失败的阴影,或形成的负面心锚
孩子如果在心中有负面心锚,可能他在做体育运动、舞蹈动作时出现失误,大家开始嘲笑,这种耻辱的感觉他记住了。理智上这件事已经过去了。可是一旦做关键动作时这种感觉就出现了。焦虑、脸红、心跳、没有面子……这些感觉出现导致动作失衡,最后做坏了,结果大家又是一顿嘲笑。这种负面的阴影如果无法去掉,那么终生无法突破。
人的局限来自于自己的脑海。如果孩子有过失败的阴影,或者观念中有上限,那么他就无法突破。一个小时记住30个单词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很简单的,可是如果他的观念里认为不可能,那么他就真的无法记住。
NO 5.破坏性批评
破坏性批评是说评的矛头指向了人本身。
一个孩子迟到了,家长说:“这么多人在等你!通过这件事,表现出来你是个不负责任的人。
我们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而仅仅因为一次迟到,孩子的“人”被他最在乎的人否定了!
所以说,破坏性批评是孩子自尊心、自信心的最大杀手!
NO 6.拿别的孩子比较
孩子与孩子各有千秋,为什么非要和别的孩子比较呢?我们习惯性拿孩子缺点和别的孩子的优点比较,你认为你在激励孩子,殊不知你伤了孩子的自信心!人是没有可比性的!他就是最好的。
卢梭有一句天才的话:“我是上帝独特的创造物,上帝造完我就把模子毁了!”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无论拿孩子缺点和别的孩子的优点比,还是拿孩子的优点和别的孩子的缺点比,都是错误的。前者让孩子自卑,后者使孩子自负,不能让他公正地确认自己的价值。
NO 7.消极情绪
孩子被批评了,在班级里或是在家里受伤害了。假如这种消极情绪连续21天,就会形成稳定的情绪状态。他的体内不是分泌良性的激素,而是恶习性的激素,这使孩子身体发育受到极大的限制。
父母要教会孩子从良性的角度体会世界。从恶性的角度去体验,这个世界永远都有消极的负面的东西;从积极的角度看,永远都有美好的东西存在,关键是观察世界的角度。
父母要引发孩子的良性情绪,乐观、向上、快乐、幸福、宁静……人生来都是追求快乐,逃避痛苦的。如果你的孩子总是从痛苦的角度去感受世界,那他的人生就太悲惨了!
NO 8.身体不健康
身体不健康会导致孩子在与其他孩子互动中,产生技不如人的感觉,也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信心,从而可能使孩子找到做不好事情的客观原因。
找到依赖,最后,形成不良的思维模式,变成一个平庸的人。
NO 9.过分保护孩子
过分保护孩子,不让孩子自己实践。自信心的最初建立是因为人感觉他可以做成一点好的事情。如果你不给孩子实践的机会,他拿什么建立自信心呢!
所以,过分保护孩子等于害了孩子。
一个孩子到十几岁时,什么也不会做,为了防止别人看不起,他说他不愿意做。这是从自卑转变成自负。所以我们坚持孩子能做的事情绝对让他自己完成。这一点是牢不可破的。
NO 10.自我价值严重缺乏
孩子在0-3岁时缺乏关爱,他在人前始终无法建立价值感。这时父母需要通过关爱、确认一些行为重新确立自我价值。一个人自我价值如果缺乏到极端就会导致他犯罪。因为他认为自己无价值,所以也认为别人无价值。无价值是对别人进行攻击伤害的前提,这是犯罪心理学上的公理。
当一个人认为自己是有重要价值的,他不可能学坏,因为他会感觉有太多事情要做,他怎么可能去伤害别人呢!当一个人认为人是无价的,能不敬畏生命吗!
NO 11.强迫孩子做事
当人感觉被强迫时,是没有自信可言的。如果孩子感觉被奴役被支配,自信心就受到严重伤害。这是父母直接导致孩子自信心的伤害。
如何驱散自卑,帮助孩子
迎接自信、快乐、成功
博瑞智金牌讲师毛樾漫老师用她近20年的家庭教育实战经验告诉我们:自信的感受来自于被爱的感觉,来自于深深地被接纳包容的感觉。
毛樾漫老师在她的课程《驱散自卑、帮助孩子迎接自信、快乐、成功》中为大家详细讲述了导致孩子自卑的双重因素是自我观念的局限和家长的否定批评。
在讲到关于如何提升孩子的自信心这一环节时间,毛樾漫老师提出了非常重要的一点——亮点原则,这也是博瑞智非常经典的一个方法,屡试不爽。
“亮点原则”这个方法在家庭教育中被广泛运用,而“表扬公式”也成了一个非常好的工具,如果想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这个公式一定要掌握。
表扬=陈述事实+确认事实的可贵性+表达感受+表达期望+身体接触。
表扬是让孩子继续努力的有效手段,所以必须做对动作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一个完整的表扬,必须按程序做对每一步:
(1)陈述事实。
即孩子做对了什么事情,家长要明确地告诉孩子,他什么地方做对了,什么行为被肯定和欣赏。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知道自己因为什么被表扬,他下次可以继续做下去。
(2)确认事实的可贵性。
即让孩子知道家长为什么要表扬他,让他知道被表扬的真实理由,知道自己行为的真实尺度,从而对自己行为有一个正确的评估,产生自豪感。
(3)表达感受。
家长一定要表达为孩子高兴的感情。这种为孩子取得成绩而替孩子高兴的感受,是一股巨大的推动力,使孩子会继续把事情做下去。
这里的关键是家长为孩子高兴(即家长说“我真的为你高兴!”),而不是家长自己高兴(即家长说“我真高兴!”)。这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家长为孩子高兴,表明良好的行为和成绩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长只是替孩子高兴,家长是旁观者而不是当事人。而家长自己高兴,传达了一个信息:孩子取得好成绩,家长就高兴,那么如果孩子不能取得好成绩,家长就不高兴。家长无形之中把自己牵扯进去了,家长成了孩子学习的当事人,孩子的学习是为了家长,这就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4)表达期望。
即家长表达完为孩子取得好成绩而高兴的感受之后,还要表达新的期望。也就是告诉孩子,只要他继续努力,他会做得更好。
这里的关键是家长要表达宏观的期望,就是说家长应该笼统地说:“我相信你以后会做得更好!”而不能提出具体要求。要知道,一旦家长提出具体的要求,孩子就认为家长对自己目前的成绩还是不满意,由此产生没有达到家长的要求的压力感,这就使得表扬的作用大打折扣。我们在这里一定要记住,孩子的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绝对不能让孩子感到他是为家长学习或为家长做事。家长只是为孩子高兴,他学习不好,家长也没有什么,这样孩子才能够轻装上阵。
表达期望,实质是暗含着告诉孩子,学习无止境,他还得继续努力,同时也表达了家长对孩子学习潜力的信任。
(5)身体接触。
在表扬孩子的场合,家长如果能够拥抱孩子或拍打肩膀或抚摩孩子的头发,那效果会倍增。
我们知道表扬的目的是让孩子有向上的动力。身体接触,会让孩子直接感受到家长所传达的力量。人是一种奇妙的动物,身体的接触会比语言更准确地表达内心的感受。很多家长,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与孩子的关系也越来越疏远冷淡,很少与孩子有身体接触。甚至,连温柔体贴的话都不说了,最后剩下的只是苛责埋怨与批评。在这种关系状态下,孩子的动力已经丧失殆尽。
所以,家长们要记住,要想让孩子改变,那么家长必须先改变。所以,作为家长,我们要先突破自我的局限,做出相应的动作,我们才能指望孩子有优秀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