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顺视点]:老师,你可能误读、误解了学生习惯养成
又到开学季啦,许多学校、班级新学期期期开展习惯养成周、习惯养成月活动,然而习惯养成犹如一壶烧不开水,期期烧,为什么总烧不开呢?我认为这与一线教师对习惯养成认识、理解有误有很大关系。
习惯是什么?专家讲,习惯是想都不用想,就能自动去完成的;习惯是不让那么做,各种不适各种难受的;习惯是内化到了潜意识的行为。
什么是习惯养成?朱永新先生认为:习惯养成从实质上看,就是帮助人们建立起一套具有积极意义的、自动运转的系统,从而整理、规划、巩固、提升生活与生命,使世界变得清晰,使生活变得有序,使生命变得和谐,让人由混沌走向澄明,让个性由蜷缩变为舒展。
养成好习惯有什么益处:行为优秀不是真正优秀,习惯优秀才是真正优秀。一百个顶尖优秀行为抵不上一个优秀习惯。良好习惯就像存在银行中的货币,一个人终生从中获取利息。一个不好习惯,一个人终生偿还利息。
习惯养成六步骤:
习惯培养的第一步-----提高认识,或者说,引导孩子对养成某个习惯产生兴趣。
习惯培养的第二步-----明确行为规范,让孩子对养成某个良好习惯的具体标准清清楚楚。
习惯培养的第三步-----适时进行榜样教育,让孩子对养成某个良好习惯产生亲切而向往的感情。
习惯培养的第四步-----坚持不懈的行为训练,让孩子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养成某个良好习惯。
习惯培养的第五步-----及时评估和奖惩,让孩子在成功地体验中养成良好习惯。
习惯培养的第六步-----形成良好的环境或风气 ,让家庭生活和学校环境乃至社会风气成为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支持力量。
细化习惯的养成。习惯的形成大致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7天左右。此阶段的特征是:刻意,不自然,你需要十分刻意提醒自己改变而你可能也会觉得有些不自然,不舒服。
第二阶段:7-21天左右。不要放弃第一阶段的努力,继续重复,跨入第二阶段。此阶段的特征是:刻意,自然。你已经觉得比较自然,比较舒服了,但是一不留意,你还会回复到从前。因此,你还需要刻意地提醒自己改变。
第三阶段:21-90天左右。此阶段的特征是:不经意,自然而然,实际这就是习惯。这一阶段被称为"习惯的稳定期"。一旦跨入此阶段,你已经完成了自我改造。这项习惯就已成为你生命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会自然而然地不停地为你"效劳"。
可见习惯培养步骤可概括为:良好行为→良好习惯→潜意识永久习惯。
日行一善、周明一理、月养一习”的习惯长跑活动是习惯养成有效载体。日行一善不要曲解为“每天做一件好事”这一狭窄的范畴。比昨天有进步就是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也是善,不给别人添麻烦还是善。总之,心灵向善、为人向善、处事向善都是“善”。周明一理就是让学生每周明白一个道理。“心通”才能心动,心动才有行动。月养一习就是每月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班主任要对周明一理、月养一习的内容通盘考虑,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并且持之以恒地抓下去。
改变一个坏习惯与培养一个好习惯同样重要。启动儿童技能教养法。我坚信专家观点:不是孩子有问题,而是孩子缺少某项技能训练。因此开学第一周班级每一位学生都要在班主任、家长、好朋友帮肋上找到自己急需培养一项技能,公布接授监督。让后按照儿童技能教养法四环节十二步进行实施。
当前习惯养成三种三轻:1. 重生活习惯轻学习、修养习惯;2. 重个人习惯轻团队习惯;3. 重传统习惯轻现代新习惯。结论:21天形成习惯,78天才能形成潜意识习惯,习惯养成不能半途而废,不能期期搞,期期是一壶少不开的水。纠正一个不良习惯与培养一个优秀习惯同样重要!习惯从“易、少、小”开始,迈小步,不停步,巩固老习惯、习得新习惯,进行习惯养成长跑。做习惯主人,不让习惯绑架,不做习惯奴隶。习惯养成要知必行、行必恒、恒必达,让习惯形成习惯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