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时间把这个想法深入思考,再简单整理了一下。难得有时间来第二次深入看了《侵蚀》。
其实,不太想聊作者残雪的背景故事和陪跑诺奖的经历了。只是单独谈谈《侵蚀》本身。
就内心最单纯的看法而言,这段文字是我对那么多的作者,那么多作品读完后,写来最没有把握说我完全读懂了作者的本意的。只能说我尽力在理解残雪对于《侵蚀》这部作品内想要诠释的意涵,是不是她的本意,我无法完全确定,因此也感觉《侵蚀》其实每经历过一些事,每经历过一段时间,读来就会有一些新的想法。
迷茫,恐惧,是我第一次读完的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尤其是刚翻开书的那几篇文字,《犬叔》、《地图》所描述的种种,让人有一种发自内心最深处的不解,也有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对于这种种行为和环境的恐惧。这里借助第二次读完之后的感想,想简单谈谈残雪的叙事方式。她的描述方式是一种旁观视角,但是却也不完全是旁观者的身份。我想把它称为“半上帝视角”,这和上帝视角的差距,就在于她叙事视角中多出来的那一种未知感。其实简单看过《侵蚀》的内容,就会发现,每一篇文字表达的故事和情节,都充满了荒诞和常人的不解;同时,故事中的人物,对于这些行为却是视若无睹,反而在他们身上能看到一种对于这类行为的坚信和肯定。而残雪的叙事方式就仿佛是一种对于这些行为心情的单纯描述,但是却比上帝视角少了对于背后原因和理由的解释。正是这部分的缺少,在读者眼中,就看到了一连串人物的怪诞迷离的行为和他们对这些行为执行的义无反顾,单看动作和行为,就是迷茫,再想到他们动作之坚定,可以说是细思极恐。
再换个角度,单纯从故事内容角度来看看《侵蚀》。这部作品里,每个故事其实都有一种莫名的共同点,就是每个故事里的人,都感觉有一种超乎常理的灵魂控制感,他们会为了一个可望不可及,甚至是虚无缥缈,无从表达的信仰,做出些常人看来,或出格,或不解,或荒谬的行为,并且大多在这个过程中毫无犹豫,毫无悔意,这种感觉就似乎有一个超越时空的手在操纵着这里的每一个人。
我看到有读者选择用鲁迅的“铁屋理论”来类比《侵蚀》这部作品里的这种灵魂控制、荒诞行为和虚无信仰这三个概念的存在和它们之间的联系。这或许是一个很有意义和价值的解读,而一般持有这个观点的读者,都提到过残雪经历过历史上较为黑暗的那十年,并且用此和其他年轻中国作家进行了简单对比。我第二次读完《侵蚀》之后,其实一直在尝试创作自己的作品,一直到构思作品结构时,我把三岛由纪夫的“丰饶之海四部曲”、莫言的《生死疲劳》以及《侵蚀》联系到一起,其实我们还有一个视角来阐释《侵蚀》。
其实,我的视角下,《侵蚀》一直在表达一个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共同的人生矛盾,循环与轮回。从《春雪》到《天人五衰》,三岛由纪夫写的是爱情视角下的人生循环;而《生死疲劳》,西门闹的六道轮回,却逃不开那片土地,是一种农村环境下人对土地和欲望的人生循环。《侵蚀》中又何尝不是这样,从种树到喂养老鼠,无论多么怪诞,又怎不是对于人生循环的诠释。如果说三岛由纪夫用四部曲呐喊出了人生无论几世,爱情的羁绊我们解不开;那也许残雪的视野更大也更平凡,她在《侵蚀》里创造的这种灵魂控制感,就来源于我们的这种自以为正确,用以治愈的信仰,过去是种树,村里是那张地图,城里是喂养老鼠……也许种的树,就是苦苦寻求的爱情;也许那张地图就记载着通往欲望实现的道路;我们谁都避不开这种根植灵魂的控制,为此我们执着于行他人眼中荒谬的事,也成了上帝视角下细思极恐的那群人。
也许,残雪真的悟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