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桃共读一起读(美)吉姆·洛尔 和(美)托尼·施瓦茨 写的《精力管理》,颇受启发。
这本书很方便,阅读也很实用。
因为本书在每一章的第二页都会画出一个这一章节的大纲,方便查阅,在每个章节的末尾也会将前一章中最重点的内容抽出来,再次回顾知识点,里面也有许多人物的例子,可能与你的经历相似,方法你也可以立马用到生活中。
我将说说,这本书中我收获最大的三个点。
管理时间?还是管理精力?
以前也曾听说过,我们真正能管理的不是时间,而是我们的执行力和精力,但感触不深。
当按照优先级给我要做的事情进行排序,并依次完成的时候,确实能够提高执行力,提高效率,而且它使我的生活和工作达到一种平衡,让我腾出更多去做想做的事情,这确实是学习时间管理给我带来的改变。
但就算我按照时间管理的流程将事情安排妥当,也无法确保我能在工作学习的那一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旺盛的精力,有时候我经常无法集中精力、开小差、低效工作,有时候会刻意拖延,先刷个淘宝,聊下天,有时候也会不清楚我真正想做的是什么,是不是很忙很忙,做了很多事情之后,我的时间管理就是正确的呢?
但反过来我又会认为这仅仅是时间管理不当,将事情安排在了不恰当的时间,或是我没有完全排除干扰源的原因,是我自制力不够,是时间管理技巧的匮乏或使用错误,不懂得怎么处理,使得自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看到那些打了鸡血一样的管理的好好的人,觉得好生羡慕,但又不知道怎么把自己的时间管理好。
这本书认为,我们所有的想法、情感和行为都对精力有积极或消极的影响。生命的终极质量并非由寿命衡量,而是由我们如何在拥有的时间里投资精力决定。
我们可以随身带着日程表和待办事项清单,但时间永远不够用,即使在每一天里最大程度地生挤硬塞,但再高效的时间管理也无法确保我们有足够的精力处理每一件事,而只有我们有足够高的经历的时候,我们才会愿意去处理,进而产生正向循环,愉快的做下一件事情。
劳逸结合,像玩一样工作
文中说到:
如果压力倍增而体能不足,我们会产生一种紧迫感,进入高-负面的象限,时刻提醒自己有些需求还没有满足。
我一直特别喜欢持续专注的感觉,如果是喜欢做的事情,两个小时的沉静状态好像也是OK的,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做这一件事情,不会再考虑其他事情,但这个时候也会忽略了,只是我自认为专注,但其实也有走神/困的状况,是在死撑,另外是否做好这件事情一定要两个小时,也是个不确定的事情。
就好像许多人一直认为的“长时间连续工作是高产出的最佳途径。”我也觉得如果现在停下来了,可能思绪就断了,再衔接起来也会很麻烦,还不如一直在这个情绪中,没准能够有突破,即使没有任何突破,你会觉得我有花时间花心思努力过,或者剩余的时间,还不断修修改改,考虑更多,弄的更完美。
这使得我忽略了我该休息一下,学会放松,在放松中思考。
普通人在高压之下连续伏案工作几个小时,劳累是必然的结果,随之而来的还有负面情感,注意力分散,这些最终都将降低表现。我们每一天的时间量是固定不变的,但是可用的精力的储备和质量却可以改变。
像番茄中的方法设定一样,我们需要在30分钟左右的一个番茄钟之后要给自己身体一个放松期。
这个放松期,我们可以去倒杯水、上下楼梯,精力是有限的,即使你忽视身体给予的这些信息,同样的你也会感觉到疲惫。
驾驭劳逸结合的生命脉动节奏,方能轻松调动四种精力源:体能、情感、思维、意志。
知晓生命的意义,方能忍耐一切
作者认为:
严重的目标缺失感会抹灭了人的激情,阻碍了前进的方向,因而会转入生存模式,只能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过一天算一天。罗杰他还常常将自己塑造成受害者的形象。之所以不考虑自身行为的长期后果,很大程度是因为他不清楚自己的人生意义和前进的方向,最终导致所有精力系统都受到了伤害。
若要成功戒除某种习惯,我们需要精神层面的独特动机;当迷茫时,可以问下自己,什么能给予我们的生活的最大的目标和意义?
只有树立目标,真正深刻地关心自己所做的事情,认为自己所为真正有意义,我们才有可能做到全情投入。使命感是我们的火种,我们的动力,也是我们的精神食粮。
我们期待改变的发生,却往往发现自己在原地挣扎。
就像是重要紧急的事件,如果我们不问目的什么都做,或者因为懒惰什么都不做,其实都是阻碍我们探讨生命更深层的意义,渐渐的我们会把重要不紧急的事件变得重要紧急,然后忙着亡羊补牢或者干脆找各种理由不干,我自己一直是这样子的人。
试着在生活中做一些小小的调整,并持续下来。比如稍微调整你的早餐,整个上午就会表现更好;抽五分钟做几个颈肩动作,下午的工作很有可能提前结束;花点时间重拾过去的兴趣爱好,会发现生活重新变得新鲜有趣……
而所有这些看得见效果的改变,都需要积极的仪式习惯支持,让你的精力得到恢复和重生,为迎接下一次挑战准备好信心与实力。
我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的工作或者生活一直都是:健康、开心、全力投入、积极、卓越。
END,感谢桃总和桃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