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美女们特别喜欢毛茸茸的东西,比如毛茸茸的毛绒玩具,毛茸茸的毛孩子……
可一旦放到自己身上就不可以。
甚至180°大转弯。
小猫猫必须毛茸茸的,像无毛猫或者没啥毛的德文卷毛猫?表示无法接受。
丑!
但自己身上有毛?不行,光秃秃才是美(头顶毛除外)。
刮腋毛据说是为了「讲卫生」。
因为毛茸茸的腋窝不但女士喜爱,男士喜爱,细菌微生物病毒也喜爱。并且还能将分泌物转化为强大的生化武器——腋臭。
出于这个目的才刮的?
那美女们咋不剃光头,顶上的毛更多。如果硬要说防晒?戴一顶帽子呗!
扯远了。
讲卫生固然很重要,但这好像不是主要原因,
审美?
觉得那玩意儿不好看!
其实,挺好看的。
记不记得八九十年代的荧幕上,但凡美女们抬起胳膊的一瞬间,满屏都是性感?
现在几乎已经看不到了。
可惜。
而且,腋毛的功能最初被设计出来是为了防止摩擦。
腋下出汗其实也有这个功能——让胳肢窝更加润滑灵活。
把腋毛给刮了?
「摩擦摩擦,在光滑的胳肢窝间摩擦……」
咦~想起来就疼。
皮肤固然光滑,可接触的摩擦力还是很大的,有时候可以说是纹丝不动。
只能说,现在的女性,胳肢窝运动量不足,腋毛,不再被「需要」。
但还是有被需要的时候。
比如胖总我比较胖,尤其是大腿内侧,那两坨肥肉挤在一起憨态可掬,到了夏天,如果穿较宽松的裤子,里头其实就只有一条短裤。
外头看正经无比(风光无限),可里头的肉粘腻在一起,好生难受。
怎么它就不能像胳肢窝那样长点毛呢?
每次出去跑步也是,一个小时,内侧肥肉准要红肿疼痛好几天。
所以胖总跑步的频率是一周,为的是伤口的愈合。
可能,胖总属于体毛较少的,可能,体毛较多的就没有这个烦恼。
后来,大热天到了,诶,就好了,出汗大,就有了润滑作用。
毛可真是好东西,自带润滑功能。
再来说说毛孩子。
我家「胖子」身上一层厚厚的短毛。
每次看它在屋里横冲直撞,噼啪哐当的,听起来就很疼。可是它就和没事「人」似的,一点吊事也没有。
皆因全身毛发的保护。
所以毛,真的很有用。
中国的美女们开始不约而同刮腋毛,是在2000年前后随着消费升级而开始形成的。到了2010年已经成为主流的审美习惯。
①商业推动。
刮胡刀、剃须刀总要拓宽市场嘛。他们通过过度的广告宣传将女性的腋毛塑造成「不雅、脏」的主观印象。
②脱毛市场。
随着无袖装、吊带衫的走红,腋毛这个曾经属于私密部分深藏不露(只有少数时刻外露)的玩意儿从地下走到了地上,看来是时候将它刮去了。
胖总大胆地想象一下,人类开始越来越开放奔放。既然腋窝原本也属于身体私密部分的(包括原来女人的脚也是不能外露,也是私密部分),居然有一天变得合法化。
在也没人说把腋窝露出来是不检点,不要脸了。
那么若干年后的某天,下体的私密部分会不会也回归原始人的方式,也不再变得私密?
到那个时候,人类再也没有私密(敏感)部位。
话说那个时候,下体私密部位的毛(阴毛)是否也是时候将它刮去了?
其实,刮毛这件事一直受西方审美影响。
刮腋毛是流行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各国。我国将近晚了半个世纪。
同理,刮阴毛这件事兴许也不再遥远(以后单独写一期)。
但老实说,我不太喜欢光秃秃的犹如白虎的美女们。
原始、野性才有魅力。
③《色·戒》的争议。
2007年,李安导演要求女神汤唯保留腋毛,还原1930s年代的审美。根据当时的调查显示,56%的受访者不介意女性露出腋毛,但商业审美已开始转向「无毛更优雅」的意识形态。
全民洗脑。
中国的美女们还是希望自己在外界保持一个清纯、年青的形象。
毛太多,似乎和这个形象背道而驰。
故而……
④脱毛产业爆发。
2010年前后,美容院冰点脱毛、家用脱毛仪兴起,脱毛从「特殊需求」变成「日常护理」。
再加上社交媒体(如小红书)推动「光滑肌肤」审美,Z世代(新时代人群,年轻人)渐渐成为脱毛消费主力。
⑤不但女性,男性脱毛需求渐长。
老实说,如果胖总不是碍于传统观念,兴许也会去刮。因为每周要外出裸奔,空气中飘毛削微有点尴尬。
但胖总本身属于少毛体质,其实刮不刮差别不大。
而且刮了毛会变粗(其实是尖头处有横断面,更扎肉),刮了一次就要经常刮了,时间成本上划不来。
不过,我老早就知道,上世纪90年代看迈克尔乔丹打球,乔丹的腋毛就是刮干净的,明星嘛!
还有,一些男性健美选手(或相关的靠「出卖肉体」吃饭的职业)为了整体效果,也会选择刮掉。
但大部分男性(国内的)应该还好,暂时没有这个需求吧。
腋毛的功能,是减少皮肤摩擦、调节汗液和气味(体味和信息素为了更好的原始社群交流),并且有一定的抗菌作用(第一层屏障)
为什么美女们刮腋毛流行,而男性较少?
除了商业营销外,还有性别双标的存在。
女性有腋毛,叫做不雅。
男性有腋毛,最好全身毛茸茸的,被赞为「男人味」。
所以,毛=男。女性当然要去除啦。
以上。